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 蔡冠深
特區政府日前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具體規劃詳情和時間表,象徵北部都會區發展已從理念走入實踐階段。筆者期待特區政府牽頭引領香港工商及社會各界積極參與,並透過優化政策及資源配套,進一步推動香港與深圳以至整個大灣區做好全方位對接。當局在推動落實相關政策過程中,尤其可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優化。
協同港深創科產業布局
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深度對接深圳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規劃。北部都會區發展將由「東中西三圈」擴大至「四大區域」,涵蓋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和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
筆者認為,其中「創新科技地帶」可與深圳科創園區產生協同效應,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創科發展的重要樞紐。原有不足1平方公里的河套「港方園區」,結合未來新田科技城創新科技園區的建設,將合共提供約3平方公里的創科用地,再加上對岸「深方園區」的3平方公里,將共同形成一個約6平方公里的大河套區。透過從以往「1+3」變為「3+3」發展布局,不僅增加了可規劃發展的面積,更重要是體現港深兩地人流、物流、資本、信息、數據等要素跨境便利化流動,以及兩地在機制協調和體制創新領域的深化合作。
在優化組織建設和加快工程建設的基礎上,港深兩地可探討進一步將大河套「3+3」的創科生態構建為以科創企業、科研機構為核心,以人才、土地、生活配套為基礎支撐,以政策支援、組織建設、制度環境、經濟基礎、成果專化平臺為服務支援的創科城,構建產城合一的科創生態體系,提高科研質量和創新效率。
打造創科要素流動試驗區
特區政府計劃在河套區設立「跨河橋樑小口岸」,初步構思讓預先登記人士,利用創新便捷的出入境安排來往河套區及深圳科創園區,讓已登記的科研人員透過人面識別技術過關,便利通勤。
筆者認為,在升級通關技術及硬件配套的同時,當局可考慮針對人才的身份給予高度行政便利,節省交通往來成本,鼓勵更多科研及商務人員往來深港,允許符合條件的兩地創科人才和商務人士便捷申請進入大河套區的一次性特殊通行證,進一步便利河套「一區兩園」人才跨境流動。
當局可研究給予在區內工作的人才無須經過常規工作簽證審批,並以落地企業為單位,集中優先申辦各自員工於創科城的工作簽證。落地企業可以申請多次往返的商務訪問簽證配額,允許企業員工、關聯企業和客戶等便利化進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並以「跨河橋樑小口岸」模式拓展至河套深港兩側園區之間的其他地區,建設更多不同規模的便利通道。當局亦可在人面識別技術的基礎上增設電子眼,以高科技和現代化設施,透過大數據、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為持有上述各類特殊通行證人士提供多元、便利的「無感化通關」服務。
目前,港深之間並沒有科研樣本審批專屬的綠色通道,科研人員需要辦理非常繁瑣的程序,且不同的生物測試樣品分屬多頭監管、政策界定模糊,對於通訊設備應用類別的科研實驗所需要跨境運送的實驗用品,也受到出入境通訊設備類別的限制。筆者建議對科研實驗用品實施項目集中審批制,設立「科研樣本綠色通道」,安排專人提供指引服務,優先接單、放行,便於相關設備和樣品安全順利通關。
在資金跨境流動上,港深兩地政府可研究設立大河套共同科創基金,以大河套區作為基金使用基地,輔助港深科創企業發展。雙方更可研究於園區內建立大灣區創科資訊共享平臺,在資訊和數據跨境流通方面,更好實現區內創科領域的產學研對接合作。
頂圖:10月30日,發展局舉行記者會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 記者崔俊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