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建設25周年。12月26日至27日,中山大學在珠海校區舉辦媒體開放日活動調研採風校區25年發展成果。25年來,中山大學藉助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在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不斷成長,結出累累碩果。
全球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科考母船「珠海雲」(南方海洋實驗室供圖)
中大珠海校區:積厚成勢,成果豐碩
轉繞「辦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學」這一目標,中山大學深厚的文脈、優良的辦學傳統、「立大志、做大事」的精神深深扎根在珠海校區。據悉,珠海校區擁有140多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5間本科教學實驗室,7377臺套本科實驗設備,各類體育場館總面積6.7萬平方米,音樂廳面積超1萬平方米,以及各個大科學裝置、大科研平臺。
在這次行程中,中山大學旅遊學院教授保繼剛,中山大學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趙羲,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平臺設施部副部長、高級工程師穆原子分別介紹了「阿者科計劃」、中山大學極地科技工作、萬山海上測試場的最新進展與成果。
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戴永久院士講述了中山大學與南方海洋實驗室在海洋領域的建設發展成效、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情況。2018年11月,南方海洋實驗室正式成立。「政府所有,大學管理」的建設模式匯聚了珠海市的支持與中山大學在人才、平臺、學科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激發了科研創新活力。南方海洋實驗室與中山大學海洋學科群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形成了融合的、一體化發展的海洋科技創新基地,打造了全球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科考母船「珠海雲」、全球首創的智能敏捷海洋立體觀測系統、國內首臺配備可自主升降摺疊網箱的新型智能化深海養殖平臺「珠海琴」、全球首個海洋數字孿生引擎DTO等一系列標誌性成果,已成為珠海市嶄新的城市「名片」。
超級月亮降臨中山大學天琴測距臺(高斯 攝)
哲學系(珠海)主任、「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陳建洪教授告訴記者,哲學系(珠海)按照「跨學科、重比較、國際化」的思路,與廣州校區哲學系錯位發展,已成為國內最為國際化的哲學院系之一。2018年,中山大學整合研究力量,組建了「一帶一路」研究院,主體遷設於珠海校區。研究院長期致力於推動區域國別學這一交叉學科的發展,形成了集群效應與校區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特色,並建設成為一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新型高校智庫和跨學科平臺。
發布會現場,珠海校區部分院系師生還通過展板講解和實物演示等形式,熱情地向媒體記者展示了他們的科研成果:「金灣一號」「金灣二號」兩大新品系黃立魚、人工智能機器狗等,引起了記者的濃厚興趣。
中山大學校長高松:校地合作深化 未來可期
回顧25年的發展歷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表示,中山大學珠海校區與珠海共生共榮,是校地合作的結晶,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傑作」。珠海校區的建立和發展,已成為百年校史的輝煌篇章,珠海校區對中大的重要意義可以用三個「新」來概括:拓展了辦學新空間,增添了發展新活力,搭建了服務新平臺。
2023年初,「中山大學極地」號極地破冰多用途船在渤海冰區試航(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供圖)
當年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的建成,圓了珠海人的「大學夢」,其創新的辦學模式和理念,吸引了各地政府、媒體和學校的廣泛關注。珠海市委常委、副市長晁桂明表示,近年來,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堅持聚焦服務珠海市經濟產業、社會事業發展,在為珠海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珠海校區是中山大學服務珠海發展的重要平臺,也是服務廣東走在前列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依託。高松校長強調,,中山大學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山大學建校100周年重要賀信精神,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全面加強校地合作,深入對接珠海產業發展需求,推動珠海校區成為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創新引擎」。通過加強國際化辦學,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為國家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記者 黃裕勇 通訊員 邱清萌 鄭鈺)
頂圖: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瀚林樓群(李子興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