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深圳年度最重要的城市規劃之一,由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深圳市科技創新局聯合編制的《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空間布局規劃(2024-2035)》(以下簡稱《規劃》)12月19日正式發布。
該《規劃》面向2035年前瞻布局深圳「20+20」產業空間總體格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力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到2035年,全面建成20個先進製造業園區和20個科技創新集聚區,總規模約525平方公里。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凸顯兩大核心亮點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規劃》是繼2022年6月深圳重磅出臺《關於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後,市、區聯動開展空間規劃編制、方案深化,並經深圳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通過等程序而取得的重大成果。該成果有兩大亮點,一是優化全市產業空間布局體系,二是強化先進製造業園區空間保障。
《規劃》以《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為引領,整體謀劃了深圳面向2035年的中長期產業空間布局。通過優化細化20個先進製造業園區空間範圍,統籌布局20個科技創新集聚區,形成「20+20」的產業空間總體格局,並進一步強化先進製造業園區空間保障,為深圳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高品質空間提供了堅實支撐。
近年來,深圳大力推進製造強市建設,產業規模高位突破。產業空間基礎方面,深圳現狀工業用地217.7平方公里,佔建設用地比重21.7%,整體規模較為適當;2023年深圳工業用地工業增加值54.2億元/平方公里,產業空間效益全國較高。
製造為基、園區引領,全面構築「20+20」產業空間
《規劃》共七章,包括總則、現狀基礎、規劃目標、空間布局、規劃指引、先進製造業園區空間保障指引、實施保障。
《規劃》提出,加快形成主導功能清晰、各具特色、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空間發展格局。到2025年,基本建成辨識度高、集群集聚、承載力強的先進製造業園區體系和創新濃度高、經濟密度高、服務水平高、人文活力高的科技創新集聚區體系。到2035年,全面建成集約高效、融合輻射、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示範效應的先進製造業園區和科技創新集聚區,匯聚形成產業生態圈和創新生態鏈,助力打造深圳先進製造業新高地。
《規劃》從產業空間規模、產業園區建設、產業空間效益、產業空間保障方面制定了分項目標。到2035年,全市工業用地佔建設用地比例不低於20%;全面建成20個先進製造業園區和20個科技創新集聚區,總規模約525平方公里;先進製造業園區內工業平效(每平方米工業建築工業總產值)達3.6萬元/平方米;先進製造業園區內釋放工業用地總規模力爭達到59平方公里。
為達成目標,《規劃》提出「製造為基、園區引領,守底線、集中連片,功能協同、產城融合,優化結構、盤活存量」的布局原則。深化先進製造業園區布局,在寶安、龍崗、龍華、坪山、光明、鹽田、大鵬新區、深汕合作區等8個區布局20個先進製造業園區,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製造環節集中布局,總用地面積約333平方公里。統籌科技創新集聚區布局,包括深圳國家高新區、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等教育校區等空間布局,銜接光明科學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空港會展海洋新城等重點片區規劃,在羅湖、福田、南山、鹽田、寶安、龍崗、龍華、坪山、光明等9個區布局20個科技創新集聚區,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研發環節及各類科技創新資源集中布局,總用地面積約192平方公里。
完善生活配套設施,強化交通輻射支撐
《規劃》還從功能結構優化、配套設施完善、生態協調發展、基礎支撐強化、安全防災管理、存量開發實施、運營管理提升7個方面提出規劃指引,從加強市區統籌聯動、完善規劃傳導機制、強化監督考核機制、建立規劃評估機制、優化政策保障體系5個方面提出保障策略,以確保目標順利達成。其中包括:
引導用地合理布局,完善生活配套設施,合理配套居住空間,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強化交通運輸保障等。先進製造業園區將配建宿舍和保障房,並納入全市住房保障體系統一管理;鼓勵對園區內及周邊的城中村進行改造,提升居住品質,提供多樣化租賃住房;科技創新集聚區依託軌道站點集中供給保障性住房、商品住房等多元居住空間。
依託國際航空和航運樞紐建設,藉助國家鐵路樞紐、灣區交通網絡、口岸交通體系建設,形成暢達全球、輻射全國的對外交通體系,強化對外交通設施對產業集聚和帶動輻射的支撐保障;構建環灣集聚的城際軌道交通網絡,打造「軌道上的1小時深圳都市圈」;高標準打通深圳都市圈快速路,北延深圳濱江大道、南光高速、龍觀快速、丹平快速、鹽龍大道、龍坪鹽通道,東延綠梓大道、丹梓大道、南坪快速等,有序引導沿線產業功能輻射。
有序實施「工業上樓」行動計劃,加大對中小先進製造業企業的空間保障力度原則上全市年度「工業上樓」廠房供應任務應優先在先進製造業園區內完成。(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