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一级欧美片在线观看,偷拍精品久久91,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91,天天av影院免费看网址

香港商報
-- 天氣
后稷:開創華夏農耕文明

后稷:開創華夏農耕文明

責任編輯:林梓琦 2024-11-27 14:39:04 來源:香港商報網

2.png

    社稷這個詞,生活中,較為常見,可謂是人所共知。但「社」和「稷」分別代表啥意思呢?其實,「社」就是土地神,「稷」則為五穀之神后稷。相傳,后稷曾教民稼穡,開創了華夏農耕文明,屬於我國的農業始祖,並被後世奉為農神、稷神、稷王等,世代祭祀。

    那麼,后稷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其對我國的農業發展究竟有何貢獻?以及對其的祭祀為何自古以來長盛不衰呢?

    生平與偉績

    《史記·周本紀》及《詩經·大雅·生民》記載,后稷,姬姓,名棄,大約生活在上古時期的堯舜禹時代,父為黃帝曾孫帝嚳,母為帝嚳元妃——有邰氏部落女子姜嫄(《史記》記載為姜原),屬於周部族的始祖。帝嚳為帝堯之父,由此可見,后稷與堯乃兄弟關係。

    當初,姜嫄外出,看見一巨人腳印,遂踩之,後懷孕。待后稷出生,姜嫄認為不祥,便將其棄於小巷,誰知,路過的牛馬皆躲開,並未踏踩。又置於山林,不料被樵夫救起。再扔於渠冰之上,又見鳥兒用羽翼為其取暖。姜嫄大驚,以為是天神下凡,遂將孩子抱回,因曾多次拋棄,便取名為棄。

    此外,以上書中還記載,后稷幼時,特別聰明,並懷有很高的志向,尤其喜歡種植麻、豆等農作物,且長勢良好。及至成年,又好農耕,同時善於觀察田土,如果發現哪片土地適宜種植莊稼,就在哪裏種植,久而久之,民眾皆紛紛效仿。後來,帝堯聽說了此事,舉薦其為「農師」之官,天下莫不得其利,居功至偉。再後來,舜帝繼位,后稷仍主管農事,因發現並教會民眾選用良種,解決了天下人的溫飽,帝舜盛讚之,封其於邰地,號曰后稷。

    《史記·周本紀》中,司馬遷詳細記載了從后稷至周文王的世系,共15人。不過,根據時間推算,這其間共約1200年左右,平均每人在位80年,顯然不合邏輯。因此,有人認為司馬遷的記載有遺漏,或有謬誤,再或者就是,后稷壓根兒就非堯舜禹時代之人。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稷,屬於管理田土的官長名稱。以前,烈山氏(即燒山種田,也叫厲山氏、神農氏)部落有一個名為「柱」的人,做了「稷」這個官長,夏代以前,人們在祭祀五穀之神時,祭祀的其實就是他。後來,周部族的始祖「棄」,成為五穀之神,商代以來,人們才開始對其進行祭祀。

    《禮記·祭法》亦記載,厲山氏之所以能統治天下,是因為其首領有一個兒子,名農(即神農炎帝),能夠種植各種穀物。後來到了夏朝衰敗時,周部族的始祖「棄」繼承了其事業,所以尊其為稷神而祭之。

    從以上兩則記載可以看出,后稷之前,人們祭祀的稷神或五穀之神,均來自神農炎帝(今山西高平有炎帝陵)部落,其一為「柱」,其二為炎帝本人。據此,有人認為,后稷其實生活在夏末商初。但不管怎麼說,如今,后稷教民稼穡的故事,已流傳數千年,且廣為人知,其在農業方面的豐功與偉績,更是受到歷代君主和民眾的頂禮膜拜,世世代代享有祭祀。

    祭祀之興旺

    山西運城,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這裏流傳著許多關於黃帝的故事,堯舜禹也曾先後在此建都,如堯都蒲坂(後遷平陽,即今臨汾市)、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傳統農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

    在運城市境內的峨嵋臺地,有一座稷王山,也叫稷神山,相傳為后稷教民稼穡之地。山頂之上,有一座稷王塔,是為紀念后稷而建。山下的峨嵋臺,又稱峨嵋原、峨嵋嶺,據說,曾為后稷封地,也是后稷之母有邰氏部落所在地。峨嵋臺附近有汾水,而汾水之神臺邰,亦屬有邰氏部落之人。

3.png

稷王山上稷王塔

    稷王山周圍,分布著運城市稷山縣、萬榮縣、新絳縣、聞喜縣等,以上四縣均有祭祀后稷的廟宇,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稷山縣,因后稷而得名,據說為后稷故里,縣城內,有一座稷王廟,原稱「后稷祠」。該廟佔地面積逾一萬平方米,規模宏偉、氣勢非凡,是我國祭祀農神后稷規模最大、檔次最高、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廟宇,現存建築為元、清兩代遺構。

4.png

稷山縣稷王廟

    漫步廟內,只見松柏青翠、殿宇森森,環境甚是幽雅。工作人員介紹,該廟最引人入勝的當屬木刻、石雕和琉璃,這三種建築裝飾與整個廟宇融為一體,獨具特色,堪稱稷山稷王廟的「三絕」。

5.png

稷山縣稷王廟后稷樓屋頂裝飾

    沿著臺階拾級而上,便是后稷樓。該樓建於清代,為廟內主要建築。樓內正中供奉著稷王塑像,頭戴皇冠,身著龍袍,腰系玉帶,手持谷穗,頗為莊嚴肅穆。樓圍廊四周,立有高7米、直徑逾二尺的石柱20根,尤以大殿前的兩根最為精美,名水火蟠龍浮雕石柱,觀之火焰熊熊、雲騰浪涌、魚躍龍飛,可謂是活靈活現、攝人心魄,為我國現存整體石柱雕刻之珍品。

6.jpg

稷山縣稷王廟后稷樓水火蟠龍浮雕石柱

    繞過後稷樓,穿過一個小石橋,即為姜嫄殿,大殿及其前面的四柱亭,為元代建築。殿內姜嫄塑像,頭戴鳳冠,身披霞衣,端坐鳳椅之上,神態端莊富貴。工作人員說,姜嫄為稷山縣小陽村人。

7.jpg

稷山縣稷王廟姜嫄殿

    從萬榮縣城往西北行進8公里,便來到稷王山麓的太趙村。村中有一座稷王廟,坐北朝南,為一處二進式院落。院內中軸線上,有兩座建築,即:稷王廟大殿和一座建於元代的戲臺。

8.jpg

萬榮縣太趙村稷王廟大殿

9.jpg

萬榮縣太趙村稷王廟內元代戲臺

    萬榮縣文化和旅遊局工作人員李小虎介紹,該廟原有山門、獻殿及東西配殿,均在抗戰時期被日軍毀壞。現存稷王廟大殿,因2011年在殿內發現墨書題記「天聖元年」字樣,因此推斷該殿創建年代不晚於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北宋單簷廡殿頂建築,俗稱無梁殿,即大殿頂端無通長大梁承托之意。

    站在院內遠觀大殿,只見其莊嚴宏闊、形制奇特,整座大殿好似一把撐開的長方形大傘,給人以古樸、美觀和大氣之感。據說,上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數次來晉南尋找宋代及以前的廡殿頂結構古建,均因縣域區劃混亂等原因未能找到該殿。

    每年農曆四月十七日,為稷神生日。據悉,古時,每逢這一天,太趙村稷王廟都會舉行祭祀后稷大典,俗稱廟會。其間,要連唱幾天大戲,並舉行社火、劃龍舟旱船、舞獅子、玩龍燈等節目,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2023年,萬榮縣舉辦了第一屆稷王文化節。今年為第二屆,唱了5天大戲。

    新絳縣陽王鎮陽王村稷益廟,供奉著后稷和伯益(發明鑿井技術,助禹治水有功),創建年代不詳,現存主體建築為明清遺構。該廟以主殿東西南三面牆上的巨幅精美壁畫著稱,畫中內容包括伏羲、神農、黃帝、大禹、姜嫄、后稷、伯益等,以及古時燒荒、狩獵、伐木、春種、秋收、驅獸、捕蝗、祭祀等活動場景,是現存明代壁畫之佳品,被譽為「畫在牆上的農業史詩」。此外,陽王鎮北池村也有一座稷王廟。

10.jpg

新絳縣陽王村稷益廟大殿

    聞喜縣吳呂村后稷廟,始建於元代,中軸線上有大殿及戲臺,該廟因主殿曾有元明清時期的水陸畫而遠近聞名。

    傳說被證實?

    初冬時節,稷山縣稷峰鎮東渠村,道路兩旁的樹木依然枝繁葉茂、搖曳多姿,僅有為數不多的樹葉開始漸漸變黃。村口的紅色牆壁上,貼著8個醒目的白色大字——「后稷故里、農耕之源」,令人眼前一亮。難道這裏就是農神后稷的出生之地?抑或是教民稼穡之地?

    東渠村位於稷山縣城東郊,地處繁華、交通便利。2023年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式對外公布,由該院和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考古人員共同在東渠村北的東渠遺址上,發現了大量夏王朝時期的農業遺存。這些遺存表明,在數千年前的夏朝時,東渠村一帶的先民們就已經掌握了較為發達的農業生產技術,而這也很可能成為「后稷教民稼穡於稷山」的有力考古實證。

    東渠遺址位於山西「母親河」——汾河下游,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南距汾河僅兩公里,北距呂梁山約7公里,初步探明面積為10至15萬平方米。

    據悉,東渠遺址發現於2020年6月,2021年和2022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及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考古人員先後兩次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共發現房址2座、陶窯2座、灰溝1條、灰坑43座。

    其中,所發現的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蚌器等,且以陶器居多。根據器形來看,有高領花邊雙鋬鬲、單把鬲、小口鼓腹罐、大口尊、小口尊、陶盆、陶盤、陶豆、單耳罐、蛋形甕、陶甗、圜底罐、陶杯、陶盉、陶爵等,以及少量的彩繪陶片。

    石器方面有石刀、石鏟、石箭鏃、石錛等,並發現大量的石料及石器加工殘件。骨器則以骨鏃為主,包括少量的骨鏟、骨針、骨簪等。此外,還發現玉鉞及殘銅刀各一件。

    動植物遺存方面,考古人員浮選出炭化植物種子25萬粒,其中一份樣品便浮選出粟14050粒。經初步研究,東渠遺址農作物炭化種子有粟、黍、水稻、大豆等,並以粟為主。動物則以豬、牛、羊的骨骼為主。

    相關專家介紹,東渠遺址屬於典型的東下馮文化,是近年來晉南地區少有的夏時期考古新發現,是繼東下馮遺址、古城南關遺址之後發掘面積最大的夏時期遺址,對研究夏王朝歷史及中華農耕文明的起源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林宇 楊亮)(稷山縣、萬榮縣、新絳縣文化和旅遊局提供相關圖片)

頂圖:稷山縣稷王文化廣場后稷雕像

責任編輯:林梓琦 后稷:開創華夏農耕文明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