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目前正面對著人口老化的問題,不少低收入年長照顧者都叫苦連天,期望得到適切援助。有見及此,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聯同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發布低收入年長照顧者面對的挑戰研究報告,希望引起社會大眾關注,加快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更多支援,協助長期承擔照顧責任和身心俱疲的年長照顧者。社協表示,稍後會約見勞工及福利局,以及立法會議員,冀低收入年長照顧者訴求得到關注。
社協幹事吳衞東今早(17日)在記者會上表示,2024年65歲以上的長者人口為170萬,全港65歲以上的人口會由2021年佔整體人口的五分之一,增加至2046年三分之一。根據202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有33萬要接受照顧的年長人士居於家中,其照顧者當中有三分之一為60歲以上。「以老護老」、「以殘護老」現象愈趨普遍,特別在低收入家庭群體當中。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總監陳澤群公布研究報告,訪問在今年3月至6月進行,受訪人數共有30人,全部都是低收入照顧者,年齡為60歲或以上,年齡中位數為72歲;正接受政府財政援助,例如綜援、長者生活津貼、高齡津貼及傷殘津貼;正照顧年老或殘疾家人。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總監陳澤群教授今早公布研究報告。(記者 馮瀚文攝)
陳澤群指出,研究重點發現,照顧長者猶如全職工作,入息微薄,社區支援網絡薄弱,每周照顧時數中位數為42小時,照顧年期為8.5年。絕大部分的基層照顧者為全職照顧者,照顧工作包括膳食、陪診、家居清潔、協助如廁、甚至厭惡性護理工作等。
調查發現,在照顧者當中,近六成半人患有肌肉骨骼疾病,影響活動能力,但仍要為體弱家人提供「全職照顧」,「多種病照顧多種病」,令照顧者壓力堆積如山,身心健康受損。調查又顯示,超過九成受訪者每月收入不足5000港元,九成人表示醫療開支、租金和交通費用負擔重,但政府津貼未能減輕壓力,目前的護老者津貼申請門檻過高,未能惠及大部分低收入年長者,無法真正紓解其經濟能力。
陳澤群又說,受訪者反映現有社會服務申請手續繁瑣,或不明白有甚麼服務可供申請,尤其使用電子平臺進行預約或查詢服務。另外,有受訪者表示,社區服務提供的陪診服務須自費,亦需要自行支付的士費,因此放棄服務。
針對上述問題,研究建議放寬「護老者津貼」的申請條件,包括取消長生津、傷殘津貼及綜援的申請限制,讓本身已屬基層的低收入年長照顧者亦能受惠;改以其他針對照顧者的評估取代現有的資格審查機制,令更多有照顧需要但體弱家人未開始輪候服務的照顧者亦可受惠。
研究建議除了182183照顧者專線,當局可以加設一條支援服務隊,當照顧者有緊急需要時,能提供24小時緊急援助。研究又建議發展「社區保姆服務長者」,透過招募、篩選、訓練有照顧長者經驗的地區人士,教授他們各類有關照顧及暫托長者知識,在有緊急需要時,致電計劃社工即時安排已訓練的「社區保姆」到戶暫托。(記者 葉家亨/攝影 馮瀚文)
頂圖:社協今早(17日)聯同嶺大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舉行記者會。(記者 馮瀚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