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在數字法院建設中再次邁出堅實步伐,上線運行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輔助審判系統。這是深圳在「人工智能+」和「數據要素×」融合應用領域的一個標誌性示範,標誌著全國首個司法審判垂直領域大模型正式啟用,將引領「人工智能+審判」深度融合進入新階段,為深圳法治先行示範城市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率先實現全流程AI賦能
近年來,人工智能高速迭代發展,給諸多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2019年1月召開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規範和加強人工智能司法應用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較為完備的司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體系,為公正與效率提供全方位智能輔助支持。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鮮明提出舉全市之力打造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努力創建全球人工智能先鋒城市。
深圳中院主動擁抱現代科技,通過引入前沿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司法審判,在一線法官參與下聯合攻堅,研發出人工智能輔助審判系統。據了解,該系統緊緊圍繞「公正與效率」,將審判流程從立案到結案拆解為85個節點,結合法官關鍵工作場景,開發出立案智審、智能閱卷、智能庭審、智能文書生成4個相應的功能模塊,真正實現AI全流程賦能,提升審判質效。
以訴訟流程的核心——庭審為例。智能庭審模塊可在庭前、庭中提供全面支持,通過案情研判、規則推送與庭審提綱生成等功能,大幅縮短庭審準備時間,有效提高庭審效能。「比如,我們在系統中植入既定的一些裁判規則,通過自動呈現審查要點、爭議焦點的方式,起到規範審理思路、統一裁判標準的作用。」參與研發攻堅、見證系統從無到有的深圳中院法官付璐奇說,「系統力求解決法官審判工作中的痛點、難點,將法官從重複性、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能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案情研判、規則研究等體現法官智慧價值的工作中來,最終為群眾提供高質量的司法服務。」
此外,系統擁有全要素「透視鏡」,可深入剖析案件要素,包括當事人特性、糾紛特點、各方利益訴求等,為訴源治理提供精準畫像;設置用戶捕獲反饋機制,隨著法官辦案數據的不斷積累,讓模型越來越合用,越用越好用,不斷提升輔助辦案效能。
錨定輔助工具定位尊重裁判者自主決策權
深圳中院法官陳雲峰以一宗家事糾紛案件向記者分享了系統使用體驗。
「它是一件比較複雜的離婚糾紛,涉及當事人的情感糾葛、未成年子女撫養權、財產分割等,一般審理周期比較長,用了系統後,審理周期縮短了一半以上時間,而且裁判文書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都得到顯著提高。」他介紹,有了系統,從立案、閱卷、庭審到文書生成,全部有大模型深度介入,輔助法官在較短時間掌握案件全量信息。
「特別點讚的是,系統對於不合常情常理的問題會提示法官注意,幫助法官發現隱蔽、有爭議問題。」他表示,因為系統與政務數據等對接,讓法官在專業之外能獲得更多通識性知識,有助於法官更全面深刻了解案情,更精準判案,提升質效,增強司法權威。
記者了解到,該系統在各環節節點均設置審核、確認、決定選項和提示,並作為AI輔助生成的前置條件,AI根據智能比對排查情況提示法官對疑問之處作出判斷,根據法官決定的判決結果輔助生成裁判文書,過程可及時糾偏、全程可留痕回溯。
「該系統在設計之初便錨定輔助工具的功能定位,充分尊重裁判者的自主決策權,確保技術進步不越俎代庖,讓司法裁判始終由審判人員作出。」深圳中院審管辦主任、深圳法院人工智能輔助審判應用工程推進辦主任唐國林說。
據悉,該系統目前應用範圍已覆蓋所有常見的民商事案件。今年1月系統試運行以來,輔助立案29.1萬件;輔助生成文書初稿1.16萬份,質效顯著增強。
打造人工智能審判應用的「深圳樣本」
為何全國首個司法審判垂直領域大模型在深圳誕生?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與法治建設,為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的運用提供了強大的支持。深圳法院作為司法改革的先鋒,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前期積極推進全流程無紙化辦案與類案裁判指南編撰工作,積累了海量的電子卷宗和涉及100多類案由的裁判指南,這也成為AI模型訓練的寶貴財富及堅實基礎。」唐國林說。
參與系統研發的深圳市迪博企業風險管理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胡為民認為,深圳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始終站在科技的最前沿,匯聚了大量AI領域的高科技企業與頂尖研究機構,這也為司法審判的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唐國林進一步表示,深圳法院將人工智能融入司法審判的全環節,核心意義旨在提升公正和效率。「案件辦得更快了,辦得更公正了,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自然就強了,整個社會的法治化營商環境自然就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自然就躍升了。」
據悉,本次上線運行的人工智能輔助審判系統是1.0版本。下一步,深圳法院將繼續深化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探索拓展司法人工智能在法院全類型案件的應用,持續提升數字法院建設成果的應用實效,更好地運用技術手段為法院審判工作賦能增效,努力為司法智能化轉型提供「深圳樣本」。(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燕 通訊員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