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想
今年天氣反常,相信港人有所體認。近期本港及周邊地區極端天氣不斷,例如香港持續出現大面積降雨天氣,多區發生水浸情況及山泥傾瀉,比鄰的廣東省持續遭受罕見的暴雨侵襲,在在提醒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對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已構成極大威脅。凡事預則立,面對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明顯加密,當局須盡早預防及做好應變準備,識別高風險地區,提高大眾的警覺性和安全意識,以更強有力的行動應對嚴苛氣候,更好地保護市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國家《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指出,大灣區是「典型的氣候脆弱區」,容易受颱風、暴雨、雷電、大風、高溫等災害的影響。此言不虛,近日廣東省多地遭遇極端天氣,連日暴雨成災,導致嚴重的洪水和地質災害,造成民眾死傷,迫使當地進入緊急防禦狀態,將救災應急回應提升至II級。雖然相對而言,香港目前尚未直接面臨迫切威脅,惟粵港澳三地距離相近,面對極端災害事件在身邊頻發,作為地處颱風、洪水、暴雨侵襲的最前線,本港難獨善其身,實沒有理由放鬆警戒。實應主動出擊,做好預防和演練工作,以求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
為應對愈趨頻繁的極端天氣,當局早前提出超前準備、加強預警、果斷應急和迅速復原四大策略,從預防、抗災、救援到善後,以及由指揮統籌,到資訊發放和管理,再到全方位動員,訂出一系列具體行動方案,以備不時之需;強調將實施一系列涵蓋水浸、山泥傾瀉、塌樹及構築物安全等範疇的強化措施,期望做到果斷應變,令社會迅速復常,相關措施方向正確,值得肯定。
防患於未然,做好預警、提前部署是防災工作的首務。天文臺有必要完善預報機制,強化各項防災救災人員的運作,深化隱患排查治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也必不可少。當局已檢視及強化緊急事故控制中心及緊急應變隊伍的運作,緊急應變隊伍增至160隊,運作基地則增至30個,並於今年3月更新「雨水排放系統手冊」,令水浸風險更可控,亦在黃大仙等曾發生嚴重水浸的位置安裝水位感應器,好及早派遣應變隊伍處理,正該如此。
更重要的是,本港要樹立抗災「一盤棋」的思想,避免各自為政,加強協同配合、形成強大合力,以大大提升救災應變的效率。同時,有鑒於極端天氣嚴重程度難以估計,每次威脅香港的暴雨或颱風來臨之前及過後,當局也應就天氣預警,防洪設施的排查和加固疏浚,以及救援方面等啟動新一輪的檢討及改善,更好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防災體系,為市民築起一道堅實的防護牆。
極端天氣有增無減的可能性在增加,當局固然要未雨綢繆,從事前準備到事後應急,都要面面俱到,將防災工作做在前面、做在平時。市民也應有良好的防災意識,支持配合特區政府的措施,切勿在惡劣天氣下繼續行山及進行水上運動,或者在颱風天到海邊「追風逐浪」,齊心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