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10月23日電(記者錢錚)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發現了果蠅攝入糖後腦內抑制痛覺的重要神經細胞,以及對神經末梢痛覺的調節機制,這為研發新的止痛療法帶來新思路。
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18日發布新聞公報說,痛覺應答由傷害感受神經元誘發。研究人員注意到果蠅幼蟲腦內的一類神經元簇,它們將自身的軸突從神經中樞一直延伸到傷害感受神經元附近。研究人員藉助遺傳學手段逐個阻礙這些神經元的活動,再去分析幼蟲的痛覺應答能力,由此發現先前沒有分析過的6個痛覺抑制神經元。研究人員將這些神經元稱作SDGs。
腦組織分析結果顯示,SDGs通過釋放一種特殊物質將抑制信號傳遞至傷害感受神經元,從而給痛覺應答「踩下剎車」。
那麼這組痛覺抑制神經元在什麼情況下會開始工作呢?研究人員受哺乳動物進食糖後痛覺會得到緩和這一現象的啟發,著手研究營養和痛覺的關係。他們給餓了一段時間的果蠅幼蟲餵食糖,發現幼蟲的痛覺應答能力減弱了。而如果抑制幼蟲SDGs神經元簇的神經活動,則幼蟲即便攝取了糖,痛覺也沒有得到抑制,這表明攝取糖抑制痛覺的過程中SDGs發揮了重要作用。
接著,研究團隊又研究了與糖代謝相關的胰島素信號通路,發現攝取糖後分泌的胰島素樣肽直接作用於SDGs,並最終引起了痛覺應答能力的下降。
研究人員說,因為果蠅SDGs的功能與人體痛覺控制系統部分相似,本次的成果有望為研發新的止痛療法和鎮痛藥提供新理念。
相關論文已發表在英國期刊《自然·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