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深圳市大鵬新區博物館副館長黃文德
在今天深圳東部,依然屹立著一座歷盡630年滄桑的古城池——大鵬所城,他是深圳稱鵬城的起源,是深圳歷史文化的象徵;而在香港也有一座舉世聞名的古城遺址——九龍城寨!一座在深圳,一座在香港,人們很難把他們聯繫起來,但是,歷史上的大鵬城和九龍城卻是兄弟城,兩城共同印證一部中國近代史!
現香港九龍寨城公園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大鵬所城建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大鵬所城提升由低級的防守營提升為游擊營,所轄範圍擴大至珠江口老萬山,與香山(今中山,包括現中山、珠海、澳門三地),管轄範圍從大亞灣的三管筆到珠江口的老萬山,長達四百里的海路,涵蓋的整個古代深港地區,其管轄的紅香爐訊(今香港島)、九龍訊、大埔訊、大嶼山訊均位於今天香港境內。
1839年9月4日,大鵬所城的賴將軍率領大鵬營水師官兵在香港九龍海面英勇抗擊英殖民入侵,打響鴉片戰爭第一槍,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184年前的「大鵬將軍,九龍抗英」的故事,是深港兩地人民同仇敵愾,不屈不撓的歷史見證,訴說著深港同根同源的血肉聯繫。
九龍海戰時,九龍還不是一座城池,而是一座炮臺,在九龍海戰過程中,九龍炮臺的岸炮發揮重要作用,給號稱堅強利炮的英軍以很大殺傷。當時英人以求食為名,猝施炮轟,賴恩爵急令各水師船和九龍寨炮臺予以反擊。義律乘坐的「路易沙號」的主帆被擊中,「在漩渦中滾轉,夷人紛紛落水,各船始退。」
賴恩爵任廣東水師提督期間,因香港島的割讓,九龍成了抗英最前哨,賴恩爵對英殖民者積極防禦,上奏朝廷倡建九龍城,並率先捐俸,得到廣東鄉賢的極力支持,營建經費迅速達47萬兩白銀巨款,時主持修建工程的顧炳章估算工程造價為9萬兩,所捐工程銀兩「有盈無黜」,以至於道光皇帝下旨停止捐輸,修城所餘款項用於維護珠江口炮臺。
九龍城建城後,大鵬協副將移駐九龍城,統轄大鵬、東涌左右二營。如今殘留的九龍寨城寨門匾額上書「九龍寨城」四個楷書大字,落款為兩廣總督耆英、廣東巡撫黃恩彤、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可謂是兩廣地區三大要員聯名落款,可見九龍城的重要性。
1898年,中英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專條清政府向英國租界深圳河以南包括大鵬灣、深圳灣在內的975平方公里土地及洋面,含海中二百多島嶼,佔新安縣域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租期九十九年,但清政府卻堅決主張九龍寨城的主權,到了沒得商量的地步,英國為了盡快簽署《專條》,竟然也作出讓步,除保留中國對九龍寨城主權外,「九龍城內駐紮之中國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這個官員就是大鵬協副將,為二品武將,中國還在九龍城內駐有保留原海陸通往深圳的道路和航線、碼頭。可惜好景不長,第二年,英國人就靠條約內隱藏的「惟不得與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為由,驅逐九龍城內的中國駐軍。但英人的這一番操作無法改變九龍城是中國領土的現實,成為中國在英據香港的「飛地」,而且中國人可以「任便往來」,晚清民國,大鵬人開闢了一條從大鵬沙魚涌到新界大埔的航線,由大鵬號「火船」將一批批的大鵬人送到香港,這條航線很是熱鬧,以至於運營這條航線的「鵬福公司」獲利頗厚!
近兩百年過去了,大鵬所城賴恩爵將軍九龍抗英的炮聲已載入史冊,成為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抗擊外來侵略的第一槍,見證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抗爭精神,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宣告中國人民戰起來了!中國人民為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從1839年9月4日的九龍海戰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一部長達110的抗爭史!
2023年9月4日下午三時,正是184年九龍海戰開戰之時,大鵬博物館為賴恩爵將軍鑄造的銅像也落成了,在史志部門、文博部門領導和專家的見證下,賴恩爵將軍銅像揭幕,揭幕儀式還邀請了深港兩地史學專家進行研討,香港學者劉蜀永表示:九龍海戰是英國第一次在中國訴諸武力,是中英兩國之間第一次武裝衝突,揭開了鴉片戰爭的序幕。從香港史角度,它是英國武裝入侵香港地區的開端。以賴恩爵爲首的清軍官兵面對強敵毫不畏懼,奮起還擊,是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先鋒,體現出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正氣。
銘記歷史,今年是深港設新安縣450周年,喚起深港同屬新安縣的歷史記憶,塑造深港同根同源的文化認同,以促進深港未來的融合發展!
頂圖圖說:現深圳大鵬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