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這個源於羅山縣的姓氏人口數量目前在全國姓氏排行居第20位,人口約1500多萬。
一般認為,羅姓的遠祖是黃帝,其世係為黃帝——昌意——乾荒——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祝融)——陸終-季連(羋)——羅。夏啟因陸終治水有功,封陸終第六子季連於淮水之南,即今河南羅山,這是歷史上最早的羅國。《世說新語》記載:「啟土羅國,遂氏族焉。」
「以網罟鳥也,從網從維」。對於「羅」的起源,《說文解字》這樣註解,也概括了羅字的最初含義。羅姓先祖們在羅山境內立國後,根據當地的自然資源條件,在淮水南岸織網捕鳥,因此得姓羅。據《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記載:「羅山,大(羅山)縣南十里,峰巒環抱,隋因以名縣,亦謂之龍山,又名小羅山。縣南百里又有大羅山。」《清一統志》卷一百六十八記載:「隋縣治在此山下,因以名縣。」《路史·國名紀》所說「羅,熊姓羅君也」,指出羅最早在羅山,羅山一帶有大小羅山和羅汭,他們的得名都與羅姓先祖們最早在這一帶活動有關。
羅姓先民在羅山縣一直生活到商代中期,由於武丁征伐荊楚,羅姓與荊楚同宗,也在征伐之列,被迫西遷至今甘肅正寧西。到商代末年,周部落興起,羅姓人參與了周武王伐紂,羅姓首領匡正被封羅子國。羅國立國後,與周王朝一直保持密切關係,並一直擔任朝廷中「大羅氏」「火正」等職位。由於周王朝式微,羅國受到強大楚國的擠壓,封國先後遷徙到房縣、枝江、汨羅,最終在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滅掉。
羅國被滅後,羅國遺民先後流落到湘、贛等地,成為當地的大姓望族。《廣韻》說,羅姓「望出豫章、長沙」。據記載,漢惠帝時期的羅珠,曾奉命鎮守九江郡,在今南昌一帶修築了一座城堡,並親手在城溝中種植了豫章樹(即樟樹),後人便在此定居下來。羅珠為人精勤敦敏,深受朝廷和民眾信任、擁戴。其有五子,後代先後向沿海及中原一帶遷徙,最終繁衍各地。因此,人們認為羅珠「實為羅姓鼻祖,分佈天下者皆其後也」(《南昌耆舊記》)。
南遷的羅姓人還融入苗族,成為苗族的大姓。此外,在傣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中,也同樣有人數眾多的羅姓人。羅姓人在海外地區的傳播和分佈,主要集中在港臺和東南亞。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祖籍廣東省嘉應州梅縣石扇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今加里曼丹島)建立蘭芳國,實行「蘭芳大總長制」,立國108年,是海外羅姓人影響最大者。
經歷住了長河淘沙的流轉考驗,時至今日羅姓文化仍秀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茂林之中。如今,全國各地以及港澳臺地區的羅姓宗親、海外羅姓華人對於羅山是羅姓發源地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不斷來羅山尋根問祖,暢敘親情。據了解,9月下旬,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羅姓委員會成立大會也將在羅山舉行,海內外、全國各地的羅姓代表將齊聚羅山縣,共話同根情。(郭延 楊長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