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道掛滿絢麗的霓虹招牌,成就「不夜城」的標誌。政府本月公布,將霓虹光管製作及造型技藝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增補項目之一。諷刺的是,城內近九成的大型霓虹招牌已被拆除,名副其實成為遺產。保育機構「霓虹交匯」卻逆光而行,奔走於城中,盡力將被拆卸的霓虹招牌保留起來。保育工作縱然吃力不討好,仍希望有天能透過展出招牌,讓大眾重新感受「不夜城」的光芒。 (記者:靜儀 攝影:崔俊良)
2023年底,網上流傳一張多個霓虹招牌被拆掉後用泥頭車運走的圖片,引發大眾和網民熱議,政府是否要將霓虹招牌統統拆掉?後來,經證實那是一張後期處理的圖片。一張「P圖」引發網上熱烈討論,連香港屋宇署亦要澄清沒有針對霓虹燈招牌的大規模執法行動。
就是這張泥頭車運走大堆招牌的後期製作圖片,引發網上熱烈討論。 (網上圖片)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去年香港的確有多個大型霓虹招牌被拆走,如在深水?扎根逾90年的南昌押、太平館餐廳佐敦分店近60年歷史的招牌、油麻地廟街逾70年歷史的美都餐室招牌等。幸好這些招牌最終不至於「葬身」垃圾堆填區,而是被非牟利機構「霓虹交匯」接收。「霓虹交匯」總經理陳倩雯(Cardin)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自己親歷其中,才發覺霓虹消失的速度快得令人措手不及:「我的工作是為香港的霓虹招牌進行統計和記錄,有時相隔數月再返回原址,卻找不到招牌,令我疑惑,這到底是否同一條街?」
「霓虹交匯」總經理陳倩雯的目標是為香港每一區、每個行業保留一塊招牌,將收藏的霓虹招牌組合起來,講述香港故事。
機構收藏的大型招牌一隅。
文化歷史消失
香港的霓虹招牌曾經很輝煌。上世紀60年代,電器品牌樂聲牌在彌敦道製作了一個由4000多支霓虹光管組成、覆蓋整幢大廈外牆的招牌,在1973年被健力士世界紀錄列為全球面積最大的霓虹招牌。Cardin雖未經歷過那個年代,卻從相熟的霓虹燈工匠前輩口中聽聞過這一則「威水史」:「當年覆蓋整幅建築物外牆的巨型招牌相當流行,這類招牌光是安裝就要花上一整天。維修、保養須搭乘吊船上落,製作、組裝的價格不菲。」2021年,樂聲坐落在銅鑼灣海旁商廈天臺的最後一個巨型霓虹招牌也被清拆,換成LED燈。Cardin提起這一個項目仍萬分感慨,「當年雖然獲得各方支持,但由於拆卸招牌的複雜程度及種種限制,最終只保留到少量光管。」
「霓虹交匯」創辦人是一名在香港生活了30多年、曾從事舞臺製作的外國人,他認為香港的霓虹燈具有標誌作用,值得保留,因而創辦這間保育機構。Cardin認為,每一塊招牌背後也有一個關於這個城市發展的歷史故事,她舉例,太平館尖沙咀分店的霓虹招牌,獨特之處在於薯條狀外形的鐵箱及燈管設計,將該『中式西餐』始祖餐廳的特色表露無遺。「餐廳發源於廣州,有超過160年歷史,與中國近代歷史息息相關。上世紀30年代,香港首間太平館於上環開張,隨後擴張至灣仔、油麻地等區,接待過不少名人明星。」
被列入健力士之世上面積最大霓虹招牌,彌敦道樂聲牌招牌。 (M+網站圖片)
拆卸招牌時不是每塊均能完整卸下,有時需要將招牌燈箱拆開,如上圖的「大同老餅家」。(Cardin Chan提供)
期望獲商戶大眾認同
拆走招牌,送到堆填區很容易,要完整地拆卸並保存下來,則相當困難。先別論如何拆卸才能減少對招牌的損害,在保育之前,必須要得到招牌擁有者的同意,這是Cardin做得最多的工作,也是最難的部分。「很多商戶並不了解『霓虹交匯』的工作,擔心舊招牌會被用來招搖撞騙。需要長時間講解才獲得他們信任。」現在她經常在城內奔走,與不同商戶打好關係。Cardin強調,游說商戶保留招牌時,用詞要十分有技巧,並要了解招牌的詳細狀況,因招牌對商戶意義重大,大多視為「鎮店之寶」,而且「拆人招牌」是不吉祥之意,所以她必須步步為營。
在得到商戶答應保留招牌後,接下來還有多項工序,例如拆遷當日的安排。Cardin印象最深刻的是加入機構後的第一個項目,負責協助移除並保留豎立在佐敦的三塊翠華餐廳霓虹招牌。Cardin希望以一個莊重的儀式移除最大一塊9米高乘5米闊的招牌,並計劃在招牌降下時維持亮燈狀態。「拆卸時不但要封路,還因為招牌下是小巴站,要請小巴暫時改道。工程定在星期六開始,起初小巴代表大力反對改道,同事曾建議,既然工程已獲政府許可,何不逼司機『就範』?但我認為如此大費周章讓招牌亮著落地,只是想讓大眾反思霓虹燈招牌的價值,而不是要與社區作對。我嘗試游說小巴代表,找出小巴與霓虹燈的共通點,發現近年小巴數量與霓虹招牌一樣逐漸減少,並憑這個理據說服對方。」當晚,小巴代表更一早到場向周遭商戶解釋,讓Cardin很是感動。
「翠華」是「霓虹交匯」收藏中最大型的招牌。為完整保留它,拆卸時要封路、小巴改道,相當「大陣仗」。(Tetra Neon Exchange提供)
「霓虹交匯」跟合興火鍋洽談了3年,才獲對方答應讓其保留招牌。(Cardin Chan提供)
保存有難度
「霓虹交匯」現時收藏逾70塊招牌,每一塊均得來不易,「通常招牌拆卸會拆件變賣,或打爛當垃圾棄置。保育卻要兼顧招牌尺寸、狀況,留意道路情況等。」不但拆卸工程繁複,接收招牌後也要空間儲存。現時機構收藏的招牌全放置於元朗露天倉庫,雖然拆卸的開支大部分由商家負責,但接收運送和保存的費用則由機構承擔。Cardin苦笑道,作為非牟利機構,運輸經費和場地租賃成為一大難題。機構沒有外來收入,也沒人捐助,資金主要來源於創辦人。Cardin感激有些好心的工程公司、不同界別的專家會提供技術贊助或物流資助,如借出吊臂貨車、給予完整拆卸招牌的意見等,令她的工作路途不至那麼崎嶇。
招牌運送到倉庫後,需要離地架起,以免金屬泡水生鏽。「儘管招牌懸在戶外也會經歷日曬雨淋,但缺乏保養就會有生鏽、油漆剝落的情況。」Cardin指出,傳統工匠在製作招牌時有許多巧思,如在不同位置設置「窗口」助排水。機構的不少藏品,包括「南昌押」「永發押」均保留了招牌的底架和貓梯:「這是方便師傅維修時使用的設計。這裏每個收藏不止用來打卡或純粹懷舊,而是希望讓大眾認識霓虹招牌的工藝價值。」霓虹的工藝價值,在於扭製光管的技術、字體的設計,還體現在招牌的特製配件之上。Cardin介紹,昔日霓虹招牌常用的火牛「鐵心牛」,屬於香港製造,專門為應對本地潮濕天氣而設計,使之在打風落雨的日子可更好地散熱。而且它質料耐用,用上數十年不成問題。「可惜現時香港已不再生產這類火牛。早前仍有招牌承辦商問我,若有多出的『鐵心牛』可否給他們,可見他們十分信賴香港的產品。」
霓虹招牌有不少設計巧思,諸如招牌頂上的「傘」,為的是防止雜物砸中招牌。
傳統大型霓虹招牌上會以零件『蝦鬚』穩固,遇上大風時就能卸力。
太平館招牌由嶺南大家陳荊鴻親題,他刻意將『餐』字寫成『飡』,是異體字招牌,保留傳統之餘也有個人風格。 (Cardin Chan提供)
籌備展覽挑戰重重
「霓虹交匯」近年舉辦不少展覽,如去年大館邀請合辦「霓續」,展出逾20個霓虹燈,讓觀眾可觀賞招牌工藝,當中不少是重新安裝後首次公開展示。Cardin坦言,籌辦過程絲毫不易,需要安排巨型招牌的拆卸和搬運、為展品重裝玻璃管、電力系統及燈光效果等。她強調,要令霓虹燈重新發光,並不是按一個開關那麼簡單:「為方便搬運,要請鐵器師傅將招牌燈箱用傳統方式拆開再安裝。一架吊臂車只能運送一至兩個巨型招牌,從元朗送到中環,一天只能走兩三趟,到達後又要用人手搬運至展場,挑戰甚大。」展覽成功讓公眾近距離觀看真實尺寸的招牌,並想像當年是如何懸吊在建築物之上,令Cardin感到此前的付出是值得的。今年4月,「霓虹交匯」與屯門民政事務處等合辦「18區日夜都繽紛@夜屯園」,展示了「永發押」當舖霓虹招牌,吸引超過12萬遊客參觀。Cardin在人山人海的現場見到,市民打電話相約在「永發押」見面,延展昔日招牌作為城市地標的傳統。
Cardin認為,街上舊招牌有天將完全被拆卸是既定事實,保育霓虹招牌的工作仍是前路茫茫。但過去兩次展覽均成功取得預期效果,讓她相信只要加深大眾對霓虹的認識,霓虹招牌仍有機會重現光芒。
大館「霓續」展覽,展示了 「霓虹交匯」收藏的多個大型霓虹燈招牌。 (大館網站圖片)
籌備展覽時,霓虹招牌的拆卸、重組、搬運等過程相當繁複。 (Cardin Chan提供)
保存招牌 留住回憶
陳倩雯於2020年加入當時剛成立的非牟利機構「霓虹交匯」,希望保育香港的霓虹文化。雖然職銜是總經理,但全個機構除了創辦人之外,最初就只有她一個員工。她的工作範圍廣泛,既要做文書記錄、資料搜集,也要走在保育前線,與擁有霓虹招牌的商戶溝通、籌備拆卸工程、策劃展覽、修復招牌等。記者相約Cardin做訪問,也不容易安排時間。她說自己全年無休,幾乎24小時身處工作環境之中,「幸好現在多了一位同事,稍微輕鬆一點。以前病了也要工作,倘若因放假而漏看信息,可能就此有一個招牌消失。這不是一份工作這麼簡單,更像是一項使命。」
Cardin對霓虹的感情要追溯到她成長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時街道霓虹林立:「市區滿街都是霓虹招牌。我在尖沙咀上學,放學後會流連尖東、彌敦道一帶,看見印尼餐廳、太平館等霓虹招牌,燈光很美。後來到了外國,發現霓虹招牌根本不多,即使有,也不像香港般璀璨,未能給我一種『家』的感覺。從外國回流香港後,眼見霓虹招牌越來越少,所以2017年決定加入保育霓虹燈的義工行列。」她拯救的第一塊招牌,就是小時候常經過的印尼餐廳。當時Cardin參與製作霓虹招牌地圖的記錄,多次到餐廳附近,只為拍下招牌亮燈一刻,但當拍下翌日便傳來餐廳結業的消息。「這個招牌上描繪的椰樹很醒目,字體獨特。儘管學生時代沒錢幫襯,每次只是路過,但它也是我的童年回憶。當時我主動聯絡餐廳,避免招牌打碎棄於堆填區或被當廢棄金屬般賣出。」最後招牌被Cardin收藏,她加入「霓虹交匯」後再捐給機構,存放在倉庫,讓兒時回憶得以延續。
Cardin收藏的第一塊招牌「印尼餐廳」。
在深水埗扎根逾90年的南昌押,是香港曾經興盛的典當行業代表。此招牌現由「霓虹交匯」保存。 (大館網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