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達芬奇——跨時空科技與藝術重現」展覽於2024年12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展覽位於廣州藝術博物院1號展廳,布局共兩層,涵蓋六大主題展區總面積接近2000平方米,打造觸手可及的文化交互體驗。主題展區包括:解密起源——跨界之王、曼妙殿堂——藝術與音樂繆斯、夢想之翼——飛行與發明構想、造物之主——解剖自然奧秘、跨時空重現——古代中西科技共融、美與缺陷——藝術品數字修復。
本展覽由意大利達芬奇學院創辦人——馬里奧·塔代伊教授及其團隊擔任策劃。他表示,歷史上中意兩國在文化與科技上的交流與融合一直從未間斷過。本次展覽揭示了古代中國的科技、歷史與文化如何對達芬奇的發明和思想產生了啟發性的作用。展覽將全球首次展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飛行器重構和《最後的晚餐》還原場景等重量級作品,還帶來了許多從未公開過的達芬奇機械和研究成果。
與過往達芬奇主題展覽不同,本次展覽內容廣泛涉獵達芬奇不同時期、不同維度的作品,從感知、感染、感動三個觀感層次,打造獨特觀展體驗。不僅呈現達芬奇的非凡貢獻,還跨越文化和時代,展示了人類智慧的永恆性和無界性。展覽強調了天才和藝術的跨學科性質,超越了地理和文化界限,旨在激勵新一代的藝術家、工程師和思想家,強調學習歷史和從多元文化中汲取經驗的重要性,以創造更加光明的未來。
展廳內展品包括達芬奇珍稀手稿(數字修復)、現存古籍(收藏品)、現存手稿(收藏品)、畫作(數字修復)、手稿復原重建機械等展品,結合現代數字技術(AI、AR及VR)體驗、線上互動等多種形式,為觀眾揭示達芬奇創作歷程及創作細節,印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中西文化互鑒歷史背景。
展覽將出現多個亮點展品,如在廣州藝術博物院中庭位置,14米超大型飛行器,向所有觀眾開放展示。達芬奇通過細心觀察自然中鳥翼飛行時的運動變化,深入理解當中的物理原理,以「飛鷹」作為靈感,提出了飛行動力的觀念。整座飛行器結構嚴謹,遵照達芬奇手稿設計進行重建,翅膀通過繩索和滑輪連接,飛行員甚至可通過移動手腳推動來控制翅膀。
《最後的晚餐》數字修復與重建場景,是本次展品中的另一大亮點。原作品《最後的晚餐》作為世界上著名畫作之一,隨著歲月的流逝,這幅作品經歷了多次損壞。經由馬里奧·塔代伊教授多年研究,藉助各種數字技術儘可能復原畫作顏色與細節,將所有相關的歷史資料和素描圖稿後,透過數字重建程序,重新組合並調整,使所有細節與原畫相符並重疊。藉助數字工具和三維圖形幫助下,觀眾可以嘗試在虛擬現實中再現《最後的晚餐》,重新體驗1498年時的作品,感受它曾經的輝煌。《最後的晚餐》是一件三維作品,是一幅沉浸式的畫作,延伸到牆壁和天花板上。
展覽上,還首度亮相可能是達芬奇現存真跡手稿之一 ——《老婦人肖像》。在達芬奇1651年版《繪畫論》的稀有版本的末尾有一個夾層,這個夾層裏存有一張極為獨特的原創畫作。這張約1490-1510年的碎片展示了一名老年婦女(「梅伽拉」)的怪誕頭部與半身肖像,側身面向右。與達芬奇描繪理想化的古典美著名肖像如《蒙娜麗莎》或《美麗的費羅尼埃夫人》不同,這個怪誕研究描繪了真實個體的真實面孔,靈感可能來自達芬奇在米蘭街頭所遇到的人民。入場觀眾可以一睹這些原始而生動的描繪,感受達芬奇對當代的深入洞察和真實情感。
據介紹,展出展品共計約240件,包括達芬奇手稿數字修復與重建作品超130件,手稿還原實物模型及場景約50件,珍稀引進相關古書籍超10本——展出內頁超100頁,數字藝術修復畫作超過40件,數字化內容:線上3D模型及2D展品展示超過1000件,數字互動體驗10項。
國際策展團隊通過對達芬奇5000多份手稿的深入研究,設計復原、重建部分手稿的三維構造與實體機械裝置,展覽還將首次展示「梅伽拉」手繪畫碎片原件 —— 經過多方專家的研究和討論,被認為很可能是達芬奇存世繪畫手稿之一,屬於達芬奇作品重大發現。展出內容從創作解密到概念還原,以實物展品與數字化結合,立體呈現達芬奇將科學與藝術融合的創作概念。
本次展覽由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攜手意大利達芬奇學院及廣州藝數科技公司共同主辦,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4月18日,對公眾開放時間為周二到周日9:00-17:30, 逢周一閉館,需購票入場。(記者 黃鳳鳴 盧偉)
頂圖: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