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昌龍
蔡屋圍本來只是一個經(jīng)歷600多年歷史的村落,與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這一宏偉的事業(yè)相比,也許微不足道,但偏偏它與深圳這樣一座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先鋒城市命運攸關(guān),在一個村落的變遷中,竟然藏著一座城市的奇跡。
原住民「洗腳上田」
蔡屋圍的原住民都說自己是洗腳上田或洗腳進城,這麼說確實不為過。看深圳的老照片,蔡屋圍當年呈現(xiàn)在視野中的就是大片的水田,還有水田周邊大大小小的山丘,當?shù)厝艘运痉N植為主,另外還有栽種荔枝和漁業(yè)捕撈等副業(yè)。就是這樣一個世世代代在田野勞作的蔡屋圍人,恐怕連做夢也想不到,他們會在高樓上辦公,會開著自己的豪車,會在摩天大樓間展開自己的新生活。蔡屋圍村原來並不叫蔡屋圍,而是叫赤坎或赤墈,又或月岡屯,從這些名字考證:一、蔡屋圍所在的地方應(yīng)屬於丘陵地帶,有水田,也有山崗;二、從土壤看,屬紅色粘性的土質(zhì),所以遠看是紅色的坡地或山崗。至於月岡,可能是指月光照耀下的光亮的坡地,忽然如此富有詩意,但也無從查考了。
1929年的蔡屋圍。資料圖
蔡屋圍,顧名思義,是以蔡姓為主的宗族居住的村落,現(xiàn)在的蔡屋圍也都是蔡姓居民佔大多數(shù),而蔡屋圍最早的原住民並不姓蔡,只是後來蔡姓移民越來越多,並成為主流人群,整個村落才被稱作蔡屋圍。從最早蔡姓家族移居於此算起,大約在620年前,而移民路線則大致是從河南到福建,再入廣東到東莞,再到深圳。這幾乎是歷代深圳移民的經(jīng)典路線,無論是客家人還是廣府人,差不多都沒有例外。蔡姓族人自從移居到赤墈以後,其繁衍和擴張的速度,不可謂不驚人,原來的聚居地已滿足不了人口增長的需要,於是就在其南邊,又一波蔡姓族人重新建立新圍,開拓新的村落。從明初的開圍到明代晚期再開新圍,這期間已經(jīng)走過了近300年的歷史。於是,老圍和新圍共同構(gòu)成了蔡屋圍人的聚居空間。儘管到如今又是300年過去了,現(xiàn)在的蔡屋圍人還是習慣稱老圍、新圍,尤其是新圍,早已是不新了,但依舊被稱作新圍。想起在我們老家的習俗,外地嫁過來的媳婦都到了五六十歲的年紀,還是被叫做新娘子。說起來真是有趣。
1986年蔡屋圍新圍正面。資料圖
今天的蔡屋圍在印象中就是地王和京基100所在的區(qū)域,實際上它當初的範圍非常廣大,西到園嶺,東到和平路,南到深圳河,北到銀湖路口。據(jù)現(xiàn)在蔡屋圍上了年紀的人講,小時候會到筆架山去砍柴,會到深圳河去捕魚,還會向邊防戰(zhàn)士要退了彈匣的衝鋒槍玩兒。布吉河在今天的漁民村附近匯入深圳河,而當初蔡屋圍人更習慣把深圳河稱為布吉河,畢竟流過蔡屋圍大段的是布吉河,是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一方水土。雖然今天已不再見更多環(huán)繞蔡屋圍的河流了,但當年蔡屋圍水域還是非常寬廣,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大片的水田,而正是有流過水田邊的深深的水溝叫「圳」,深圳也因此得名。有意思的是,當時蔡屋圍區(qū)域的河流並不是清澈的,吃水難竟然也成了水田環(huán)繞的蔡屋圍人的難題。當年蔡屋圍解決飲水問題主要靠打水井,水井裏的水源其實並不充沛,家庭主婦們往往是起個大早,一瓢一瓢地從水井裏舀取做飯的井水。這是老一輩蔡屋圍人記憶中最難忘的事情了。
「地標收割機」名不虛傳
從一個小小的村落演變?yōu)榇蠖际械暮诵模遣涛輫撕芨凶院绤s又始料未及的事情。深圳作為經(jīng)濟特區(qū),當初開發(fā)與建設(shè)領(lǐng)風氣之先的是羅湖,而羅湖領(lǐng)風氣之先的就是蔡屋圍。即使到現(xiàn)在,蔡屋圍依舊實力不減,羅湖區(qū)約三分一的產(chǎn)值,來自蔡屋圍的貢獻。
蔡屋圍當初的記憶,是上世紀90年代的中期,在當時作為深圳標誌性存在的鄧小平畫像的不遠處,地王大廈正在建設(shè)中。深南東路邊上,高聳的是巨大的潤迅廣告牌,廣告詞就是「一呼天下應(yīng)」。緊挨著的是深圳大劇院,這是當年的文化地標。如今大劇院還在,這個上世紀80年代就建成的深圳八大文化設(shè)施之一,到今天還是好戲連臺,現(xiàn)在所見的已經(jīng)是改造後的模樣了,而當初龐大的地下空間早已被填平。而設(shè)在大劇院裏的沙都歌舞廳,曾經(jīng)名噪一時,由沙都歌舞廳推出的舞臺劇進京演出,被譽為給首都舞臺吹來了一股清風。
曾經(jīng)的蔡屋圍可以說集中了一座城市的芳華。先從行政中心說起。深圳特區(qū)改革開放最早的總指揮部就在蔡屋圍。眾所周知,深圳最早的中心是在南頭,南頭古城是深圳地區(qū)最繁華的所在,當年的蔡屋圍還只是深圳鎮(zhèn)的一部分,而深圳鎮(zhèn)離南頭古城還有幾十公里的路程。只是到了1953年,當初的寶安縣委、縣政府從南頭遷到了深圳鎮(zhèn),深圳鎮(zhèn)才逐步成為寶安縣的中心了。直到後來,深圳的名字也成為經(jīng)濟特區(qū)和整個城市的名字了,而位於深圳這個核心地帶的蔡屋圍也開始成為深圳的中心了。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市委、市政府就設(shè)在今天的蔡屋圍,直到1984年7月,市委大院由基建工程兵建成之後,市委、市政府才開始動遷。而就是市委大院所在的位置,當初也是蔡屋圍的地界。緊靠市委大院的荔枝公園當初就是蔡屋圍人的荔枝林,荔枝林被政府徵用,獲得賠償款的蔡屋圍人也成了在改革開放時代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的第一桶金。
京基100與地王大廈傲然矗立於蔡屋圍,是深圳地標建築。資料圖
講蔡屋圍的經(jīng)濟實力,就得說到人們對蔡屋圍的一個比喻,叫「地標收割機」,就是在蔡屋圍的地頭上,先後出現(xiàn)兩座標誌性的大廈,一個是地王,一個是京基100。深圳從當初到現(xiàn)在,在描繪城市天際線的時候,幾乎都少不了這樣兩座大廈的身影,這成了城市海報或宣傳畫的標配,彷彿不如此,則不足以標誌深圳的高度和深圳的現(xiàn)代性。先說地王大廈。當年地王之所以被稱為地王,就是因為建設(shè)地王大廈的這塊用地在1992年被拍出1.4億多美元的天價。不僅如此,地王大廈還創(chuàng)造了兩個紀錄,一,它是當時亞洲的第一高樓,標誌著深圳乃至亞洲的新高度;二,同是在羅湖的國貿(mào)大廈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三天一層樓的紀錄,被稱為深圳速度的象徵,而這個記錄也被地王大廈所打破,地王大廈的建設(shè)是兩天半一層樓,深圳速度更快了。再說到京基100大廈。2007年動工,建成後又一舉打破了地王所創(chuàng)造的紀錄,成為當時深圳的第一高度,並且就此開闢了京基時代,KKMall成為深圳人購物休閒的新選擇。
說蔡屋圍,不僅要說到行政中心、經(jīng)濟中心,還要說到文化中心。前面說到大劇院,而比大劇院更有標誌性的是羅湖書城。羅湖書城1993年動工,1996年建成,建成後一舉成為深圳的文化地標,而開業(yè)之際配套舉辦的第七屆全國書市,也是第一次在非省會城市舉辦,創(chuàng)造了七項全國書市的紀錄。其中最令人驕傲的是現(xiàn)場銷售紀錄,買書排長隊,書城前人頭攢動,這恐怕是市場經(jīng)濟大潮湧動的時代難得一見的場景。也是從羅湖書城開始,深圳人愛讀書、有文化,成為人們對這座市聲如潮的城市的新認知了。而有了羅湖書城,深圳人才算真正摘掉了文化沙漠的帽子。書城作為商標也是由深圳人首次註冊,目前已風行全國,單是深圳都已經(jīng)有六座大書城橫空出世了。有意思的是,書城的書,廣東人容易諧音「輸」字,於是就別出心裁地把羅湖書城大樓命名為金山大廈,取自「書中自有黃金屋」。而位於金山大廈的中信銀行也因此有了新的廣告語,「金山上的中信銀行」。蔡屋圍於是有了兩座金山,一座是金山,是物質(zhì)財富,也被稱為深圳的華爾街,是金融業(yè)的集聚地;一座還是金山,是由書山構(gòu)成的,是精神財富。書城的意義就在於以書築城、以城築夢。書城就這樣為整個城市賦能。
懷舊亦向新而行
蔡屋圍已經(jīng)歷兩次大規(guī)模的城市更新了。羅湖在深圳各區(qū)中起步早,建設(shè)密度大,不進行舊改恐怕再無可發(fā)展空間了,而位於城市核心的蔡屋圍更是如此,要再造一個羅湖,或者說要再造一個蔡屋圍,除了大規(guī)模的舊改,別無他途。處在蔡屋圍的人民銀行總部要建地下金庫,蔡屋圍人立馬配合,深圳證券交易所已經(jīng)遷走,人民銀行必須留下,否則,深圳的華爾街就可能徒有虛名了。
到蔡屋圍,滿眼都是新起的高樓,心中總有一個想法,當初的蔡屋圍,或者說還沒有城市化之前的蔡屋圍是什麼樣子呢?蔡屋圍,顧名思義,是圍建起來的村落,作為廣府系的建築,與客家的圍屋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兒。圍屋往往是一個大家族的居所,「聚居於斯」,對內(nèi)有利於形成凝聚力,對外又有極強的防禦性。而屋圍是作為一個村落,雖大多是同一宗族聚居,但又不全是同一個家庭,類似叫圍屋村的還有高圍屋村等。現(xiàn)在已見不到蔡屋圍的舊址,也難以想像蔡屋圍當初的模樣了。據(jù)說當年蔡屋圍村還有一個巨大的門樓,如今早已不見。村裏還有個祠堂,叫懷懦公祠,有感念祖宗恩澤的意思。當年的懷懦公祠還曾經(jīng)是國民革命軍和中共地下黨員們聚會和活動場所,但如今都已拆除。當年村裏還有近300年的三棵大榕樹,如今,在地王大廈旁邊只餘下一棵,另外兩棵也已搬至西麗動物園了。
蔡屋圍與很多深圳都市中的村落不同,它已然沒有城中村了。在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蔡屋圍算是最徹底地城市化了,不種莊稼只種樓,而且全是高樓大廈,早已見不到當初的景象了,像是被連根拔起。好在蔡屋圍人心心念念的還是教育。富起來的原住民愣是保存了上百年的燕貽學校,這是當年蔡屋圍的海外宗親們集資建設(shè)的,他們像燕子一樣銜泥築巢,為後代子孫建學校、辦教育,以文化人。今年一開年,燕貽學校擴建工程已然動工,相信會澤被更多的民眾。
作者簡介
尹昌龍,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享受國務(wù)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xiàn)任深圳市政協(xié)文化文史委主任,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曾任深圳市閱讀聯(lián)合會創(chuàng)會會長,深圳市文化局特區(qū)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文體旅遊局(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深圳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主要著作有:《1985:延伸與轉(zhuǎn)折》《重返自身的文學》《別處的家園》《全球化的煙花》等,主編《深圳全民閱讀發(fā)展報告2016、2017、2018、2019、2020、2021》,編著《文化深圳從閱讀開始》《以書築城以城築夢:深圳書城模式研究》等,曾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優(yōu)秀出版人物、全國新聞出版行業(yè)領(lǐng)軍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