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貝氏宗親聯(lián)誼會赴港參觀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作品回顧展
貝小金書寫貝氏族人第二部著作《貝行者》英文版在美國出版
貝出清河同血脈,貝姓源自河北清河,祖先們經(jīng)過千山萬水的跋涉來到南方,這個歷史悠久而人口稀少的家族,始終秉持「自信、團結、友愛、堅韌」的信念,敬祖睦族,體現(xiàn)出貝氏宗族之凝聚力。近期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作品回顧展在香港展出,深圳市貝氏宗親聯(lián)誼會在會長貝建紅、常務副會長貝國浩、副會長兼秘書長貝文生等帶領下,組織聯(lián)誼會理事會成員、顧問於11月2日前往香港觀展。
貝聿銘是世界著名華人建築大師,1983年獲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被譽為「現(xiàn)代建築最後的大師」。他的設計的名言是「讓光線做設計」。貝聿銘一生共設計了26座建築,遍布世界四大州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代表作分別坐落在法國、德國、美國、中國、日本、卡塔爾等地。
「跟著貝聿銘建築作品,看遍世界所有風景」,著名中英文雙語作家貝小金女士,一直帶著這樣的信念,先後用了六年時間,遊歷貝聿銘大師在世界各地的建築作品,如法國羅浮宮金字塔、德國圖書館、日本美秀圖書館等。她用文學方式詮釋了她眼中的貝聿銘建築藝術作品,並結集由美國鮑克公司出版了《貝行者》/我眼中——貝聿銘建築藝術作品,這是貝小金繼作家出版社中英文出版《遠走他鄉(xiāng)的家族》後的第二部關於貝氏家族的著作。
作為貝氏家族走出的著名作家,貝小金表示,建築常常被作為書來閱讀,如巴黎羅浮宮金字塔、德國的圖書館,看到精彩之處,看到忘形之時,便有了源自內(nèi)心的文字。此時感受建築與文學渾然一體。一併將此感有此記述。建築與文學應有一個豐富的天然的共享空間。當人們走進香山飯店,欣賞建築與山林自然和諧、相得益彰的完美構思。當建築大師貝聿銘面對香山腳下片空白的山坡時,所湧現(xiàn)的建築構思奠定了日後這座建築的價值。建築形式只有恰當體現(xiàn)出它的功能的需求形式才耐人尋味。恰如文學作品的構思,當一個新的形式落成的時候,它實際已完成了內(nèi)容的所指。一部文學作品,無論是炙熱還是冷靜,都在傾訴作家的內(nèi)心情感。一座建築同樣也用它特殊的方式來表達。
中英文雙語作家貝小金
參觀貝聿鉻作品回顧展,收穫頗豐,更進一步了解貝聿銘大師建築作品歷程。更深層次理解貝老作品與生活密不可分等等。領會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展覽等六大主題,貝聿銘「人生如建築」。貝小金深情地說,貝聿銘大師是我一生十分敬仰的貝氏族人,他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著名建築大師。儘管大師已逝,但今天看到貝聿銘作品回顧展,感觸頗深,感覺自己近十年在世界各地追隨他的作品,實地走訪當?shù)厝藢êB評價,覺得貝老建築藝術透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諧、謙卑、不突兀,其精神是永存的,那些獨特而又瑰麗的建築重新浮現(xiàn)在我眼前,更是讓我覺得他的藝術作品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貝聿銘大師的作品永遠熠熠生輝,讓中華民族挺起脊樑。斯人已逝,芳芳悠哉,銘記於心,千古共存。
附:
波恩的「櫻花雨」
——懷念貝聿銘的日子
貝小金
萊茵河畔涼颼颼的風,波恩的櫻花雨與我潸然淚下的淚水交集在一起,亦真亦幻。記得我曾經(jīng)說過:「要跟著建築大師貝聿銘的作品,看遍世上所有風景。」因為這個信念,我開始漂泊。
這一年春天,我被邀如期而至來到德國。緣為繼續(xù)整理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作品文字資料。在德國波恩有貝聿銘設計的德國歷史博物館。走訪中了解到,原來這座博物館新擴建大樓是2003年5月底落成開放的。一眼望去那螺旋式樓梯的玻璃中心柱蜿蜒在三個樓層之間,就像是一個透明的蝸牛殼。在每一個樓層,走廊像露臺一樣伸進雄偉的玻璃大廳,每一個玻璃大廳的圓頂以巨大的弧形凸出,在平時一般被遮擋住的大樓邊上形成了拱形。就像是巨大的玻璃櫃,展示著一個由玻璃、鋼筋與砂石組成的展品。這是貝聿銘在德國的第一個作品,巧妙精巧的結構,令以細緻著稱的德國人嘆為觀止。為此,我總是一邊小心翼翼地聽著講解,一邊不厭其煩地舉起照相機與攝像機不斷地交替拍攝,如履薄冰中疲憊又焦慮,之後心裏騰起一種無以言表的幸福感。當萊茵河畔星光閃爍,慶幸在最好的時光裏拍下最美建築藝術作品,這是一個難得跨文化的樣本,他從東方和西方兩種截然文化土壤中吸取精華,又遊刃有餘的在兩個世界裏穿越。獎勵自己的是吃上科隆大教堂旁邊分叉巷子裏中國飯菜,看著文檔裏密密麻麻的記錄當時採訪的點點滴滴,我心裏有了期盼??坡〈蠼烫门赃吘褪敲利惖娜R茵河畔,我站在這座耗時600多年的教堂高處極目遠望,感覺萊茵河猶如一條白色的鍛帶從旁飄過。
有形的建築,隱沒的歲月,這引發(fā)人們多少歷史的聯(lián)想,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臺灣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記得在臺灣還沒有開放自由行情況下,幾經(jīng)周折,我終於去臺灣了。路思義教堂,這是貝聿銘上世紀60年代的作品,建在東海大學的草坪上。東大的學生畢業(yè)時,總是喜歡在路思義教堂前留下一張合影。在這裏,我目睹了一對新人教堂婚禮。聽當?shù)厝苏f,貝聿銘起初想用磚砌哥德式的建築,但因臺灣多地震而取消此意。這裏靜謐而肅穆,也是東海大學標誌性建築物。
夜色中的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最為壯觀,裝在四周各建築物上的聚光燈向金字塔射出一道道青藍色的冷光,照在這座宏偉的建築上,金字塔仿佛嵌上了藍寶石,也顯出更神秘的色彩。這是我夢幻中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的印象。但是無論法國的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卡塔爾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還是中國的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再到日本的美秀圖書館,貝老的作品征服了世界。他為向世人呈現(xiàn)最美、最精緻的設計。
可就在這一天,2019年5月16日,一個十分悲傷的日子。突然,我手機信息響了一下,「美國你現(xiàn)不必去了,建築大師貝聿銘已經(jīng)於5月16日去逝。「不一會就接到國際友人發(fā)來信息:「美國媒體報道,享譽世界的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逝世,享年102歲。」
「哎呀!」我的心猛地一震??吹竭@一突如其來的噩耗,如晴天霹靂,我整個人蒙了。一時半會我來不及悲傷,真的希望是弄錯了。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如慧星般隕落,浩瀚無垠的夜空註定多了些冷漠。
想起幾天前緊鑼密鼓的採訪,累的我不想起床。這天凌晨,我醒了,天微微亮,看著手機5點過幾分,我想了一下,還是決定在這萬籟俱寂時起床,將貝老設計的德國歷史博物館的最後兩部分文字寫完,從而結束這次漫長的寫作過程。
萊茵河畔,陰雨霏霏,我獨自行走在江邊。淚水模糊中,我翻閱著這些年拍攝與貝聿銘大師建築作品,以及採訪整理文字資料。近十年來,隨著大師的作品走過世界每個地方。只要有大師貝聿銘作品,都是我必去之地,拍下照片,與當?shù)厝私涣?,寫下文字。記得那年身體狀況極差,做完冠狀造影,含著救心丸、硝酸甘油,步履匆匆中終於成行。到達日本京都美秀美術館時,天色已晚。貝聿銘大師向我們展現(xiàn)的美秀美術館美輪美奐!繁星閃爍燈光中,像是到了桃花源。 只見一座山,一個谷,像是躲在雲(yún)霧中的建築,自然對山合的延伸……躲在雲(yún)霧中的建築,更像一幅中國古代山水繪畫作品,我們走過一個長長的、彎彎的小路,到達一個山間的草堂,它隱在幽靜中,只有瀑布聲與之相伴……匠心獨運,充分利用地理優(yōu)勢,那便是遠離人間的仙境。此時此刻,胸悶氣短一下子好多了。貝聿銘大師的作品總是能夠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他的作品仿佛能夠穿越時空。
幽靜的波恩小街,落英繽紛的櫻花,像是正下著櫻花雨,飄飄灑灑落了一地,我完全被眼前情景所感染。地上全部是粉粉的,街道兩旁停了幾輛小車,已經(jīng)被飄落的櫻花灑滿了。這景色像是雪花紛紛飄落的悽美,或許是我一生感受最真實的夢幻。我從地上用手掃來一堆粉紅櫻花,再使勁地往上拋,櫻花紛紛揚揚灑落在我身上,我不敢相信,也無法面對。而我的心依然澎湃著一份不甘心,貝老並未離我遠去,希望只是我的一個夢而已。希望我能像貝氏族人所說的那樣:「貝家女寫貝家史,你得把貝聿銘大師好好地寫進去!貝家人一起來支持你!」
櫻花樹一齊綻放,讓我有一種進入「櫻花雨」的感覺,流連忘返。我站在層層疊疊的櫻花樹下,呼吸一口瀰漫著花香的空氣,看微風吹落了花瓣,飄舞在空中,輕撫著臉龐,無聲息地落在發(fā)梢。一樹又一樹的櫻花爭相開放,如雲(yún)似霞。奼紫嫣紅的波恩小鎮(zhèn),這裏異常清新、寧靜,到處都可以見到鬱鬱蔥蔥的樹木、絢麗繽紛的花草。那說不出的傷悲仿佛得到了釋懷。我知道,一個小小的身影,獨自留在這無邊無際異國他鄉(xiāng),等待著某種茫然,那種悲切的期盼,以及原定計劃讓我一下子不知所措。
街道異常寧靜、安逸,我在一輛灑滿了櫻花的車旁照像,車主緩緩地走過來了,一位優(yōu)雅的德國女士,她微微一笑,像是怕驚擾到我,她躲開了我的鏡頭,在一旁慢慢地等候著我,示意我繼續(xù)。我拍了幾張照片,背景後面有一對俊朗的青年男女有說有笑,像是在說情話,有些纏綿。我覺得他們與此景很合拍。卻又讓我更感到自己孑然一身,孤零零站在櫻花飛滿天的夢裏。這一次冥冥之中的不巧,錯過了我一生的夢想。我幻想著自己下個月去了美國,我如願以償又見到貝聿銘大師,他那茲祥的面容,我應該與貝聿銘大師還是說英語?粵語?蘇州話?告訴貝聿銘,那年,您來英國領取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皇家金獎時,我正在英國劍橋大學,當我看到新聞,以及您與中英友好聯(lián)盟主席貝學賢合影時,我才知道。
我知道貝老一生獲獎無數(shù),諸多榮耀錦上添花。
我翻看著電腦裏拍下的照片顯示:您重要的獎項有1981年美國國家藝術委員會「榮譽金獎」;1989年日本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賞「建築終身成就獎」;1994年中國建築學會「傑出成就金獎」;1996年意大利「新世紀金玫瑰國際獎」;2006年德國啊文·維克特基金會「東方與西方獎」。特別是1983年您榮獲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築獎」,您拿出10萬美元,成立了一個資助中國學生來美留學的獎學金,鼓勵中國學生學成之後回國效勞……這或許就是一種根文化,無論華人走在哪裏,您的心永遠都是中國心,您給三個兒子取名都含「中」字。
貝聿銘是我一生十分敬仰的貝氏族人。
作為美籍華人的貝聿銘,一生共設計了26座建築,遍布四大洲,十多個國家都有您的代表作:法國、美國、中國、日本、卡塔爾…… 美國建築師隊伍人才濟濟,強手如林。然而,建築風格獨特、技藝高超、最負盛名的卻是美國「少數(shù)民族」中的一員——華人貝聿銘。您被譽為「現(xiàn)代派設計大師」「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yōu)秀的建築家」,您所設計的建築物不僅遍布美國各大城市,而且巍然矗立在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菲律賓、伊朗、法國、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
櫻花紛紛揚揚灑落在我身上,我深知,斯人已逝,芳芳猶在,銘記於心,千古共傳。貝聿銘大師永遠活在心中。
當一曲《NOCTURNE》(夜曲)飄揚在德國波恩的上空,如同貝佬設計的德國歷史博物,此時如此存寂靜和真實。它擁抱我們的心和靈魂。夜曲在響起,我對自己說,別哭泣!別嘆氣!不必想為什麼?夜晚永遠在,永遠鑲嵌在我夢想中。在夜晚,夜曲再響起,不要怕黑夜降臨,讓我心中永遠充滿夢想和希望!終將這些文字和圖片整理出版,告之世界,取名為《貝行者》,行走的行,其一說的姓貝的能行,其二說的貝聿銘大師智慧。我雖不及孫行者能上天入地,一個筋斗雲(yún)十萬八千里,但貝老超人非凡聰慧才智能將其作品跨越世界四大州,遍布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貝老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勇往向前,每當我望而卻步,害怕自己因身體原因窒息某一趟航班時,就會想起那年仰望香港中銀大廈默默許下心願。那座大廈建成時是全亞洲的最高建築物,也是美國地區(qū)以外最高的摩天大樓大廈,大廈的外形像竹子的節(jié)節(jié)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象徵中國。東西交融的建築大師貝聿銘將其寓意傾注作品中,這也是為何對貝老作品常常流連忘返,沉醉於那水墨畫蘇州博物館的美景中,他是貝姓人的驕傲!美籍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乃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正如《紐約時報》在訃告裏說:「他優(yōu)雅又堅定的氣質,讓他同時深受開發(fā)商、企業(yè)和美術館的青睞。他所有的作品,無論是商業(yè)大樓還是美術館,都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與保守的微妙平衡。」幾十年來,貝聿銘在世界各地負責設計過許多博物館、學院、商業(yè)中心、摩天大廈,他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著名建築大師。儘管大師已逝,但他精神永存,那些又獨特又瑰麗的建築,更是我們?nèi)祟惞餐呢敻弧?/p>
貝聿銘大師的建築藝術作品永遠熠熠生輝!跟著建築大師貝聿銘作品,去看遍世上的所有風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