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深圳舉辦的2024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40多所國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或攜最新科研成果參展,或派出重量級院士、專家在論壇演講分享,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積極推動海洋產學研用投深度融合。
展出諸多國際領先海洋技術
清華大學、上海交大、同濟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大學、江蘇海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廣州航海學院等涉海高校,以及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國家海洋信息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中國船舶集團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廣東省海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均亮相。
由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發的最新國產海洋裝備,既有全球領先的「國之重器」,也有突破國外技術封鎖的關鍵設備。上海交通大學所在的上海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區)展區,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領銜的海洋高端裝備領域準工業化實驗室長興海洋實驗室,帶來了在智能製造與智能船舶、綠色動力與船用設備、深海裝備與資源開發、水下探測與綜合隱身四大方向的尖端成果。「開拓二號」採礦車作為國內領先的深海重載作業採礦車,海試布放作業順利突破水深4000米大關,最大下潛深度4102.8米,技術性能達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深遠海全天候駐留浮式研究設施」是全球首創的超大型深遠海自航科研平臺。「九自由度波浪運動補償棧橋」是首次亮相的海上登乘廊橋,由上海交通大學聯合江南造船、滬東造船、振華重工、中遠海運四大央企攻關,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可有效提升海上人員和物資轉運能力,力爭在2025年底前推向市場。
哈爾濱工程大學憑藉「三海一核」(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核能應用)學科特色優勢,在水下機械人、船舶減搖、船舶動力水聲定位、水下探測、高性能船舶設計等領域在國內外技術領先,實現多項「從0到1」原創性突破。如「悟空號」全海深無人潛水器創10896米深潛世界紀錄。哈工程展團在本屆海博會上展出了包括新一代水下機械人「悟空號」全海深AUV,以及校友企業中科探海研製的水下自主探查機械人、多頻三維合成孔徑聲學成像系統、水下高清成像聲吶系列等,打破國外壟斷,將海洋勘測由懸浮、沉底探測時代推進到懸浮、沉底、掩埋目標三維全景智能探測時代;全球首座數值水池,實現全球首次億級網格量大規模高效並行計算,打破了物理水池試驗的空間局限,推動了數字造船領域的革命性變革。
剛剛迎來百年校慶的中國海洋大學,在海博會上展出基於多源數據融合的水下目標探測系統,其光學探測能力是當前非激光系統的1.5倍以上,達國際先進水平;基於水下3D全景+VR+5G技術的海洋動態全景觀測平臺,集海洋光學、海洋聲學、海洋電子學三位一體,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研究提供基礎數據,為海洋元宇宙的構建提供多元場景;海洋浮游生物原位智能觀測系統,可對浮游生物進行實時原位觀測和高解像度圖像採集分析,為海洋生態學、環境保護、漁業資源管理等提供重要研究手段;漂流精靈(漂流浮標),具有低成本、技術成熟、觀測要素多、易於大規模布放、快速應急響應等特點,收集海洋和大氣數據,助力研究海洋生態系統及氣候變化;探魚聲納綜合探頭,國內規模最大、解像度最高、全國產化設計的探魚聲納裝備,兼具水下信號偵查、通信、地形測量等功能,打破國外壟斷,提高遠洋捕撈效率;東方紅3號科考船,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的新型深海大洋綜合科學考察實習船,國內首艘獲全球最高等級「靜音科考」認證,世界上同類定員最多、快速性與經濟性指標最高、科考靜音和電磁兼容環境標準最高,作業甲板和實驗室面積利用率最大,科考和船舶數據網絡信息智能化管理程度最高,船舶和綜合科考技術裝備最先進。
校地合作 院所「頂天」「立地」
在海洋創新生態鏈中,高校和科研院所既「頂天」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又「立地」促進地方產業需求和發展。本屆中國海博會上,校地合作院所的豐碩成果令人驚喜。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SIGS海工院)作為清華大學海洋工程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清華大學學科優勢、深圳創新優勢及南海地緣優勢,致力於建設高度交叉的一流海洋學科。SIGS海工院自成立以來,在海洋高端智能裝備、海洋工程與水下技術的自主可控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如海洋顆粒物精細分類探測器、浮式風能-波浪能-光伏多能互補聯合發電平臺、深遠海浮式風光漁綜合裝備等。
由中科院、深圳市政府和香港中文大學共同創立的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牽頭成立深圳市深地深海產業聯盟,聯合廣州組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集群。在本屆海博會上,深圳先進院攜27項前沿科技成果、兩大成果轉化平臺(「率先杯大賽未來技術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深圳市線上工業技術研究院」)亮相。亮點包括:浮游生物原位成像監測儀,採用先進光學影像技術,集成多項原創專利技術,實現對天然海水中體長500μm-20mm浮游動物的高質量彩色原位成像。新型波浪能海洋生態浮標,利用波浪能轉換技術為浮標提供持續穩定電力,搭載先進傳感器和監測設備,實時監測海洋環境,為生態保護提供數據支持。水合物儲層和海底滲漏一體化原位動態監測技術,搭載地震波四分量傳感器和甲烷傳感器,連續採集數據並進行邊緣處理,採用聲學通訊機實現大數據量傳輸,拓展至多應用場景。深圳先進院-羅德曼克海洋地震勘探聯合實驗室,基於脈衝功率等技術研發海洋地震勘探設備,實現國產化替代,累計測線長度超2000公里,技術成熟度高。(記者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