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濱州繁花似錦、生機盎然。
6月2日下午,2024·「一米陽光·向您彙報」暨濱州市慈善榜樣發布儀式在濱州舉行,向社會各界彙報「一米陽光」項目實施情況、為愛心企業頒發證書、發布濱州市慈善榜樣……
慈善,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民生保障的重要補充。
近年來,濱州市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公益慈善事業中的主力軍作用,通過建體系、搭平臺、創品牌、強公信,引導廣大民營企業、企業家富而有責、富而有義、富而有愛、義利並舉,3年累計募集慈善資金超1億元,連續五屆榮登中國慈善指數百強榜。
濱州慈善,創新引領政府、社會良性互動。在全省率先建立起政府救助和慈善幫扶有效銜接機制,慈善事業由傳統型的「救急解難」向現代型、社會化的「大慈善」格局轉變,相關做法在全省、全國推廣。
助夢添翼,托起未來的希望
又到一年高考季,對於已經步入象牙塔的李倩、張曉、張璐(化名)來說,怎麼也難以忘記:一年前,是那份來自「一米陽光」愛的接力,托舉起她們的夢想。
2023年7月,經歷了十年寒窗的3人,如願收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然而,家境的貧寒,卻使手中的大學學費明細單顯得格外沉重。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惠民女孩李倩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其父母乘坐一輛三輪車,因天太晚,出了車禍,再也沒能回來。一夜之間、一場意外,讓李倩和姐姐成了孤兒,只好跟著奶奶生活。
五年前,因爸爸突然患病離世、媽媽因病致殘,無棣縣張曉、張璐姐妹苦苦支撐起了家庭的艱難。
就在3人為學費而擔憂時,一份意外的「暖心紅包」——濱州「一米陽光」慈善助學項目,給她們送來溫暖。
據惠民縣未成年人保護中心主任馬煥震介紹,李倩姐妹父母去世後,當地民政部門及時把兩個孩子納入了保障範圍,每月2000多元的孤兒生活費,一直供應孩子完成學業。李倩高考以後,又接續給她辦理了孤兒助學政策,一年一萬塊錢資助,一直保障她完成學業為止。「考上研究生的話,我們這個政策會一直延續下去。」張曉、張璐的父親去世後,無棣縣民政部門也給她們母親辦理了低保,給兩個孩子辦理了事實無人撫養;兩個孩子考上大學後,又辦理了接力助學,保證兩個孩子順利完成學業。
從2022年開始,濱州市民政局、濱州市慈善總會、濱州市企業與企業家聯合會謀劃並實施了「一米陽光」系列民生項目,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對需要幫助的人們伸出援手。
「暖心紅包」助學,作為「一米陽光」系列民生項目之一,保障全市困難家庭高考新生能圓大學夢。2023年4月,魏橋創業、博遠重工、綠城清潔能源科技、山東昊潤等企業捐款102萬元,為544名困境高考新生準備了「暖心紅包」。京陽科技、渤海實業、萬事達控股等企業捐款150萬元,為114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接力助學。2023年,濱州市慈善總會共發放助學金279.9萬元,助力658名困境學子實現求學夢。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現在的投入,可能是十年、二十年後看到的成果,但這比其他任何投資都有意義!」山東渤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舒泉先說,「我們願意幫助這些孩子們實現他們的夢想。」
崇善重德,搭建幫扶的橋樑
慈心為人,善舉濟世。
在濱州,「一米陽光」映紅了這座慈善之城。
濱州市委書記宋永祥介紹,濱州歷來就有崇善重德、扶危濟困的優良傳統,始終把慈善作為民生品質更實的內在要求,構建起「民生部門提項目、慈善組織募資金、愛心企業廣參與、專業機構搞服務、困難群眾得實惠、慈善事業大發展」的新模式,讓崇善成為一種城市品質。
政企策源,引導行善。濱州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府救助和慈善幫扶銜接機制,積極推動開展「慈善文化進企業」系列活動。濱州市主要領導親自向企業家、各類企業和企業職工介紹慈善政策、推介民生項目、普及慈善文化,引導民營企業、企業家聚焦弱勢群體需求開展捐助。一方面以實施成就企業家夢想行動為路徑,助力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推選世界500強、山東魏橋創業集團董事長張波為濱州市慈善總會會長、企業家協會會長,為愛心企業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搭建橋樑,凝聚帶領行業精英「富而不忘本」投身慈善。目前,濱州市慈善總會會員已發展到173家,2022—2024年共計接收愛心企業(企業家)捐贈10353萬元。
在政府保障政策落實後,精準定位依然需要提供幫助的特殊群體。
無棣縣72歲的五保戶吳大爺,身子骨一直很硬朗,然而2023年6月的一天,因身體突感不適,被確診為甲狀腺癌。高額的醫藥費讓老人一度想放棄治療,沒想到濱州市慈善總會為每位困難群眾購買特殊醫療保障——「醫惠保」,讓老人的手術得以順利進行。
落實兜底保障政策,全力保障城鄉低保、特困人員基本醫療救助水平。「醫惠保」源自「一米陽光·惠民醫保」慈善項目。2023年,濱州市慈善總會向社會募集善款170萬元,為全市7.2萬餘名特困人員和1700餘名孤困兒童全額購買了「濱州醫惠保」。吳大爺共20餘萬元的醫療費,在新農合報銷以後,又獲兩次救助,大大減輕了個人的經濟負擔。
吳大爺不知道的是,這筆購買「醫惠保」的資金,全都來自山東魯北企業集團的捐贈。「聽到這個消息我非常高興,能夠幫助這些困難群眾、低收入百姓,能夠履行社會責任,為我們公司當初做的捐贈感到欣慰。」山東魯北企業集團總公司總經理鍾磊自豪地告訴記者。
救急紓困,展現大愛的擔當
沾化區居民穆金香,原本有一個殷實的家,丈夫在一家企業上班,她在城裡開了個水餃館。雖然起早貪黑很辛苦,但一家人日子過得還算紅火。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19年,穆金香正在上高三的兒子查出一種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臨床表現為無效造血,白細胞減少。北京、南京、沾化,幾年間,一家人不斷的輾轉住院,不僅掏空了家底還欠下了巨額外債,而孩子的病情卻並沒見多少好轉,醫院還建議做幹細胞移植。
治病花錢如沙漏,正在穆金香感到山窮水盡之時,一次到民政局的救助申請,又讓這家庭重新看到了希望。剛剛下發不久的濱州「安心」紓困基金方案,為穆金香家提供了23萬元救助,使孩子獲得幹細胞移植手術治療,迎來了新生。
這救命的23萬元,正是來自濱州市去年成立的第一支「救急難」慈善基金——濱州市企業和企業家聯合會「安心」紓困慈善基金。基金由山東魏橋創業集團董事長張波倡議成立,善款全部來自濱州市部分企業家的個人捐贈。以「扶弱濟貧、救濟助難」為原則,對因大病、天災、事故等原因致使家庭(個人)支出大、負債多,在落實各類保險、救助政策後,仍十分困難的濱州市戶籍的家庭(個人)或在濱州轄區內企業工作的職工積極開展救助工作。
目前,基金總量達884萬餘元,最高救助額度達50萬元,有效構建起強有力的社會救助支持網絡。
「為什麼叫『安心』?我們想要給濱州400萬人民群眾一份安心,給黨委政府一份放心。」山東魏橋創業集團董事長張波如是說。
宋永祥介紹,濱州廣大企業家富而有責、富而有義、富而有愛,在「助老、助困、助學、助殘」中充分展現了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行善為樂成為濱州企業的共同追求,善行天下成為濱州企業家的自覺行動。希望廣大企業家在當好社會財富創造者和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的同時,多獻愛心、多伸援手、多行善舉,努力實現企業發展與慈善事業的互動雙贏。
共同前行,匯聚慈善的力量
濱州,以一座城市之力,托起無數新的希望!
濱州慈善事業的良性發展,得益於眾多愛心企業(企業家)、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
近年來,除了鼓勵企業、企業家積極投身慈善事業,濱州市還積極拓寬募捐渠道,打造「主題黨日捐款、群眾慈心一日捐、企業認捐慈善基金、村(社區)設立互助基金、網絡捐贈」五大慈善品牌,開創了慈善事業多元增能的新格局。
通過主題黨日等黨員教育活動,鼓勵引導全市黨政機關及企事業單位黨員帶頭行善,引領帶動身邊人進一步認可和參與慈善捐贈;通過創新推動社區基金的設立,讓「小基金」發揮在社區治理上的「大作為」。社區基金以社區內部互助形式為主,立足解決群眾身邊的「小急難」。
截至目前,濱州共設立社區基金146支,開展項目328個,受益群眾達23.26萬人次。越來越多的普通市民加入慈善行列,慷慨奉獻愛心,讓慈善之樹枝繁葉茂,湧現越來越多的凡人善舉。
與此同時,一手抓培育發展,一手抓監管規範。
濱州實施「陽光慈善」工程,推廣慈善中國信息平臺應用,推動形成綜合監管、全過程監管的工作體系。通過實施慈善組織專項整治行動,持續深化「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工作機制,對慈善組織內部治理、信息公開、年度工作報告、業務活動等方面進行全覆蓋監督檢查,全面提高慈善組織管理運作水平。
宋永祥說,要讓向善成為一種精神力量。品質濱州建設需要更多的慈善力量,各級黨委政府要持續營造熱心慈善、參與慈善、支持慈善的良好環境,各級慈善組織要帶著責任、帶著感情做好工作,社會各界要推動實現濱州大地「處處有善、時時可善、事事行善、人人慈善」的生動局面。
濱州,正以善的巨流,澎湃一座城市的溫暖!(記者 侯寶之 通訊員 姜斌 王長青 裴慶力 李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