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典籍,凝聚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寶貴智慧,承載著中華兒女豐富寶貴的歷史記憶。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古籍典藏的保護修復和綜合利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23年6月,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進一步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紙壽千年,絹壽八百」,加強中華傳統文化典籍數字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文獻進行加工處理,讓中華傳統文化典籍與數字化共振,更好地為經典新生,為文明留存,對於推動傳統文化經典的保護傳承,賡續中國民族文化血脈,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中華文化煥發新的活力與光彩,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經典數字化進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據統計,目前漢文佛典總數大約在四億字左右。黨的十八大以來,漢文佛典數字化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成果,推出了以「敦煌遺書數據庫」為代表的寫本佛經數據庫、以「八藏合集」為代表的刻本佛經數據庫。同時,還開展鉛印本佛經數字化建設工作,出版了中華電子佛典協會電子佛典;針對排印本佛經,出版了《法苑珠林校注》等數十種佛教文獻電子圖書。但包括佛教經典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典籍數字化仍面臨人才不足、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等諸多問題。針對於此,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印順提出如下建議:
加強中華傳統文化典籍數字化人才培養
與存世中華傳統文化籍體量相比,現有的數字化規模還存在巨大差距,數字化成果的共享開放水平和深度挖掘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空間。典籍的研究整理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數字化更是牽涉許多交叉領域,專業人才的匱乏已成為制約數字化進程的關鍵因素,加強複合型人才培養、建立人才吸引和激勵機制十分緊迫。
打通各方資源渠道、完善各機構共享機制
由於各個機構之間信息共享機制不夠完善,導致文獻資源的信息化、數字化工作缺乏統一規劃和協調。有些機構可能會因為缺乏共享意識而獨自進行數字化工作,造成資源的重複開發和浪費。
各專業機構、高校、圖書館、博物館等機構之間應加強合作,建立起數字化典籍資源共享的協作機制。通過共同努力,解決資源獲取、技術標準、版權保護等問題,推動數字化工作的協同開展。
搭建開放、交互的中華傳統文化典籍數據庫平臺
現有的典籍數據庫平臺缺乏整體規劃,數據重複建設問題嚴重,平臺的擴展性、延伸性、開放性不夠。
數字化典籍數據庫平臺的建設,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涉及文化傳承、教育、學術研究等多方面的複雜課題。通過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我們能夠將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存儲、傳播,讓更多的人能夠方便地獲取、學習和研究中華傳統文化。
這樣的平臺不僅可以提供豐富的文獻資源,還可以通過智能化的推薦系統,幫助用戶發現更多相關內容,促進用戶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同時,平臺的開放性和交互性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到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來,形成一個共建共享的文化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