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一级欧美片在线观看,偷拍精品久久91,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91,天天av影院免费看网址

香港商報
-- 天氣
家國味道——祠堂里的大盆菜

家國味道——祠堂里的大盆菜

責任編輯:實習生怡婷 2022-06-14 10:49:48 來源:香港商報網

    趙潔

    向西村,位於深圳河畔的羅湖區南湖街道。傳說,早年這裏的村民相信風水,所建的房子大都向西,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這個小村莊起名為向西村。

    外地人認識深圳,最先知道的可能就是羅湖。羅湖是深圳和香港的交界處,多年來一直是聯繫內地和香港的緊密紐帶。

    四十年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隨著深圳一路高歌猛進,向西村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變成了繁華富裕大都市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作為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後首個被徵地的行政村,向西村率先富裕起來的歷史,真實地展現了深圳城崛起的歷程。

    其實今天,我們走進向西村,心靈被觸及到的,不是熱鬧繁華的街道,不是隨處可見的大小商場,也不是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我們所感動的,是在這座繁華都市的中心,那一條充滿了人間煙火氣的小街。小街深處,那一座古樸典雅的祠堂。還有祠堂里,吟詩揮豪的墨香,咿咿呀呀清遠流長的粵韻。

    走近一些,就能看到祠堂門楣上的幾個大字:向西愛月張公祠,下面還有一行稍小一點的字:深圳市向西海外聯誼中心。

    相傳,明朝時,張氏第13世祖張愛月帶領族人遷移到羅湖,創立了向西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歷史發展的滾滾洪流,帶動了向西村方方面面的發展。然而在向西人心中,卻始終有一個根,情牽著他們對家國的一份掛念。不論是在深圳,還是在香港,抑或是移民海外,他們始終保留著一份民族家國的初心。之前,向西村曾有一個祠堂,供奉著張愛月的後裔張爵先。這座張公祠始建於清朝乾隆末嘉興初,是向西村張氏人家共有的祠堂。1998年,羅湖區舊城舊村改造時,張公祠被拆除。但向西人不希望把這個遺憾留給子孫後代。2001年,他們決定利用舊宗祠拆遷的賠償款和村民自發捐助的資金,重修張氏宗祠。這座宗祠,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愛月張公祠。之前的爵先張公祠,被安排在愛月張公祠的二樓。

    如今,張公祠已成為向西村的「地標」。每年,散布在珠三角各地和港澳、海外的向西村張氏後人,只要是返鄉,第一站一定是到祠堂拜祭祖先。特別是春節、重陽等節日,祠堂里更是笑語喧天,熱鬧非凡。張氏族人們在這裏拜祭、會友、寫詩、作畫,更有粵劇愛好者們上妝登場,一曲鄉音,聊解鄉愁。

    民以食為天,當問到年輕人這條街上最吸引人的是什麼時,得到的回答肯定是:向西雞煲。甚至問路時,小朋友們會告訴你,祠堂啊,就在雞煲一條街上。

    聽說這麼有名的雞煲,吃貨們哪能不去試試。沿著不寬的馬路向前走,一路都是吃飯的地方。大多門臉不大,卻很熱鬧。跟著當地的地膽們走進一家小店,還未落座,便有一股濃濃的香氣撲面而來。

    只見廚房靠窗的爐臺上,一字排開了十幾個砂鍋。廚師劉師傅站在煲前,開火,每個煲里倒上油。在煲底鋪了一層蒜頭,等蒜頭的香味開始溢出,再依次放入姜、洋蔥、芹菜、小蔥、青椒……此時,煲底已經非常熱,佐料的香味漸漸變濃,主角開始進場。劉師傅說,他們家選用的,是三斤左右的正宗清遠雞,洗淨斬件的雞塊加入了火鍋料、白糖、味精,再加上雞煲醬,拌勻後放入煲內,加料酒,蓋上砂鍋蓋,中火加熱15分鐘,一煲香氣濃烈的雞煲便可以上桌了。

    原以為在這條坐落著祠堂和民族文化風情的街上,吃到的地道菜餚必是深圳本地風味的特色。沒想到劉師傅笑著搖頭,說不是的,這條街上的雞煲,雖然是向西有名的雞煲,但卻是川菜風味的。劉師傅的話音中帶著濃重的四川口音,他說自己做雞煲已經16年了,每天看著這條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守著自己小小的砂鍋,勤奮勞作。

    我說川味雞煲,深圳人也能接受嗎?劉師傅說,深圳人是很開放很包容的,東西南北,不管什麼口味,只要好吃,就能在這片土地上立住腳。

    這家名叫渝君館的小店,在這條街上已經開了21年。雞種好,味道好,來的人就多,生意一直挺好的。老闆娘笑語盈盈地說。

    不一會兒,雞煲上桌,夾了一塊,只覺香滑鮮嫩。本地雞的鮮味里溶入了大蒜洋蔥的香,濃油赤醬,入口瞬間骨肉分離,十分挑逗味蕾。

    也許,對於純粹的喜歡清淡的廣東人來說,雞煲的味道會過於濃烈,但覺得這份濃烈融入滿眼的熱鬧繁華,卻也絲絲入扣。

    離開這家煙火味十足的小館,一路來到張公祠,祠堂里已經擺了幾張大大的桌子,許多文人雅客已經開始吟詩作畫、潑墨揮豪。深圳市詩詞學會會長說,向西村的村民們對傳統文化非常有興趣,經常舉辦各種文化活動。而深圳市每次舉辦詩歌活動時,都有向西村的村民積極響應。「他們很多村民都是我們的詩友。」

    這邊廂,三位全副武裝的粵劇演員已經開始登場。也沒有什麼專門的舞臺,就在祠堂的空地上,演員們卻十分認真,戲服行頭化妝一應俱全,古老的樂韻在祠堂里娓娓繞樑,經久不散。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一個遙遠的年代。張氏族人在張愛月的帶領下,跨越千山萬水而來,在向西村這塊風水寶地安家立業,興國興邦。

    這天的晚餐,主人說請我們在祠堂里吃盆菜。向西村一直有著吃盆菜的風俗,過年過節,祭祖婚嫁,平常人家也會在家裏做一個盆菜,喻意團圓吉祥。而在祠堂里吃盆菜,那當然是向西人的最高禮遇。

    說著話,喝著茶,一盆盆大大的盆菜開始上桌,這是合府合族歡聚團結的象徵。盆菜里的菜品擺放和烹飪都是很講究的,最上一層是蝦,蝦的下面是雞鴨鵝,雞一般是白切雞,鵝是廣東人最愛的燒鵝。再下面是浮皮魚肚等物。一層又一層,大家像探寶一樣地吃啊吃,挖啊挖。終於,有人挖出了一塊蘿蔔,舉桌歡呼。鋪在最下面的蘿蔔青菜浸透了雞鴨魚肉的濃香,入口即化,實在是比上面的葷菜更受歡迎。

    盆菜其實並不是什麼奢華的菜式,但因為它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團圓和希望,所以每逢年節,廣東許多地方都會有吃盆菜的習慣。而在一個祠堂里吃盆菜,還是第一次。耳邊還響著粵劇的音韻,窗外是車水馬龍的繁華,置身其中,深深感受到向西村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深圳是一個嶄新的城市,而在這個嶄新的城市中,向西村卻經歷著時光的滄海桑田。他們說,除了重建祠堂之外,向西村還在重修族譜。這許多年來,向西人勇立改革開放潮頭,下海經商,出海留洋,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他們奮鬥爭先的足跡。而回到故地,回到向西村的祠堂中,他們希望,把向西村的族譜一代代地記錄下來。為後來者,也為歸來者,留著這一方鄉音鄉情。

    在向西這條小小的街上,我看到了一直以來的深圳精神。他們兼容並蓄,他們包容四海。就拿飲食這一件小之不能再小的事來說,就在這一條小小的街上,川渝風味的雞煲和本地傳統的盆菜,還有各地風情的各色美味,如此和諧如此緊密地相依相守。他們沒有互相排斥,而是互相溶入、取長補短。這,難道不就是年輕而古老的深圳所帶給我們最深的啟示嗎。

    吃完飯,漫步這條不寬的小街,你能看到熣燦的萬家燈火,也能看到幽深的祠堂香燭。你能聞到熱烈的美食風味,也能嘗到小時候媽媽的味道。

    這,就是向西村的味道,民族的味道,家國的味道。

責任編輯:實習生怡婷 家國味道——祠堂里的大盆菜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